关于大鲵演变的传说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于由水生脊椎动物向陆生脊椎动物过度的类群,早在联合体大陆尚未形成漂流大板块之前的泥盆纪,已经和恐龙同在地球上繁衍生息,是地球上最古老也是现存体形最大、最珍贵的两栖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和“会游动的活化石”。大鲵是中国独有物种,1988年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传说大鲵在亿万年前就生活在这个世界,当时的动物种类不多,且都生活在水中。由于海洋环境发生了剧变,大部分物种都在竭力地改变着自己,以适应新环境,避免灭绝。渐渐地,有些动物走上了陆地,有些飞上了天空,有的虽然还留在水中,但变得更身轻体健,游动活泼。唯有大鲵不想改变自己,它认为外面环境恶劣,危险重重,出去更不安全,留在原地更好。邻居们总是笑它不敢去见外面的花花世界,没出息。可它却说:“外面太危险,你们老是出去,必将大祸临头。”果然不出所料,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中,许多动物都成了比它更凶猛动物口中的食物。亿万年过去,有地球霸主之称的恐龙也彻底灭绝了,而大鲵却幸存了下来。目睹这一系列的变化,大鲵更加坚定了“以不变应万变”的生活哲理,就这样一代一代的繁衍生息,过着平凡而安静的生活。
又经过亿万年时光流逝,动物物种渐渐多了起来,且数量增长的速度很快,物种之间经常为争夺地盘而吵架,甚至打架斗殴,死伤无数。大鲵为了避免争斗,总是往比较清静的角落退,直到最后退到了其他动物都不愿意去且非常偏僻的山洞或山涧中。食物短缺时,大鲵经常忍饥挨饿,有时甚至几个月都吃不到食物,一些年轻的大鲵实在忍不住饥饿,就小心翼翼地到外面觅食,但行动缓慢,经常受到其他动物的侵袭,丢掉了性命。
面对这种恶劣的生活环境,大鲵家族的成员纷纷向族长提出改变自己生存环境的建议。大鲵家族有位130岁的族长,为了解大家的想法,组织召开了一次家族大会。大会伊始,族长详细介绍了大鲵家族极其漫长的生存历史,并谈到了晚泥盆纪物种大灭绝事件。在该次物种大灭绝中,75%的物种消失,大鲵家族是这次事件中幸存下来的、为数不多的物种之一。族长认为,老祖宗传下来的“以不变应万变”的生活哲理,是家族持续繁衍的核心思想。
最后,族长明确告诉大家:“坚持‘以不变应万变’是大鲵家族生存的最根本原则,不管出现什么情况,决不能动摇。今后,谁要是再想改变自己,将被大鲵家族永远除名。”原来,不少成员都想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经族长这么一说,谁也不敢吱声。虽然会上不说,但还是有部分成员保留了自己的意见。散会后,小蛙约上小鲵、小螈,来到一个偏僻的角落,商量“要不要改变自己、如何改变自己”的问题。最后,三者意见一致,认为这样生活下去太窝囊了,一定要改变这种现状。
三者在如何改变自己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小鲵是一个修正派,它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身躯太大,需要的食物自然也多,以前的恐龙就是因为身躯太大,最后因食物匮乏而消亡。如果能把身躯控制得小一些,那么以后就容易吃饱肚子了。
小螈是一个改良派,认为身躯大虽然是主要的缺陷,但自身眼睛太小,看不清周边的环境,生活空间太狭窄,也容易造成因食物匮乏而亡,眼睛需要改变。
小蛙是一个创新派,平时善于思考,认为要想改变自己就彻底一点,小打小闹没劲。它在认同小鲵提出的身躯太大和小螈提出的眼睛太小、生活空间太狭窄的问题基础上,提出四点改变建议:一是不能整天低着头,要把头抬起来,才能看得更远;二是整天拖着一条长尾巴很笨拙,只要把尾巴去掉,身躯活动就会灵活起来;三是要加强腿部的锻炼,使其肌肉发达起来,便于身体的跳跃;四是要改变被动捕食的习惯,主动出击,这样才能扩大食物的来源。
听了小蛙的意见之后,小鲵和小螈都觉得这个想法太大胆,难以实现,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更加切合实际,三者多次争论,相持不下。于是,它们分别沿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开始改变自己。族长闻知后大怒,下令永远开除小鲵、小螈和小蛙的族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小鲵、小螈和小蛙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变化后的小鲵,在外形上虽然还与大鲵基本一样,但身躯小了很多,一般身长在20 cm以下,最长不过30 cm。现在的小鲵身躯比大鲵灵活多了,由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其生活空间也从中国扩展到了亚洲东部的朝鲜和日本,家族已经衍生出20多个新的小物种。
小螈的身躯变得比小鲵还小,身长一般只有10~15 cm,但那双有眼睑的大眼睛能更清楚地看到周围的环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除广泛分布在中国的小溪流、山涧之外,还能在北半球温带区域的淡水和沼泽地区生存。其家族在全世界大约有400多种,分属有尾目下的10个科。生物学家在有尾目的物种分类目录下面,专门为它设了一个蝾螈亚目。小螈寿命比大鲵更长,在中国西南发现了地球上现存的体型和年龄都最大的蝾螈,足有200岁左右。
小蛙的变化更是惊人,形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原先那条长长的尾巴不见了,身躯缩小到10 cm左右,体质量不足500 g。嘴巴更加宽大,头部上方长着一对视野广阔的椭圆形大眼睛。后肢更加强壮有力,成为动物界的游泳健将和跳高能手。在水中,后肢一蹬可以快速前游1~2 m;在陆地上,其跳跃高度可达1 m以上;平时在乱石堆积的溪流中跳跃前行,如履平地;不但能捕食水中的小型动物,而且还可捕食在低空飞行的昆虫。傍晚时分,它就盘起后肢坐在石块或陆地上,抬头注视周围,一旦发现猎物,就主动跳跃出击。在逃避敌害方面,其本领也非常高,凭借一身的保护色,在发现敌情的瞬间,迅速钻进石头缝隙或跳跃逃跑。小蛙长期生活在乱石堆中,身上又有与岩石相似的斑纹,所以又获得了“石蛙”的美名。
石蛙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小鲵和小螈,但它并不满足,常常告诫子孙后代:“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才能获得生存优势。”子孙后代们牢记它的教诲,不断发掘自身潜力,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如今,蛙类动物已经成为两栖动物中种类最多的动物,全世界共有2 500多个种,中国的蛙类也有约130多个种。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