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之问:鱼是野生的好还是养殖的好?
于一个正宗的吃货,最大的问题可能不是“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而是“能吃吗?怎么吃?好吃吗?” 鱼,占了“鲜”的左半边,那么鱼是野生的好还是养殖的好呢?
为什么要养殖?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水产养殖的发端早之又早。早在春秋末年,祖师爷范蠡就总结出了《养鱼经》。这本“专著”详细介绍了池塘人工繁殖、养殖鲤鱼的方法,并且表示“夫治生之法有五,水畜第一”,意思是:集货生财之道有五样,水产养殖排第一。现在中国水产养殖的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70%,彻底解决了人民吃鱼难的问题。
范蠡 (图片来自网络)
美国学者Lester Russel Brown,被《华盛顿邮报》誉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一位思想家”,他说:“中国对世界最大的两项贡献就是计划生育和水产养殖”,“因为水产养殖是所有动物养殖技术中效率最高的,其饲料效率比陆生动物养殖高2-7倍!”水产养殖给中国人提供了三分之一的动物蛋白。
美味的风险代价
野生鱼因其稀少,价格也更高。人们不知道的是昂贵的价格背后隐藏的却是风险,风险来自于野生鱼未知的生存环境和较长的生长周期。
野生动物的生长环境难以监控。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86年11月1日,位于瑞士巴塞尔附近的桑多斯化学公司仓库起火,装有1250吨剧毒农药的钢罐爆炸,硫、磷、汞等毒物随着百余吨灭火剂进入下水道排入莱茵河。2009年,美国对300条河流中的鱼类进行调查,发现每个鱼类样本中都含有汞,约1/4的鱼体内汞含量超过美国环保署制定的安全标准。
动物的生长周期越长,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如铅、汞、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等会越多。一般来说野生鱼生长较慢,摄食饵料多样,肉食性鱼类还会因食物链逐级富集有毒物质。比如在海洋中,处于较高营养级的鲨鱼是公认汞含量较高的鱼类。因此,越大的鱼、生长时间越长的鱼,其体内的有毒物质浓度越高,从食用者的角度看,健康风险也就越大。
与此相反,养殖鱼类因其生长周期短、生长条件可控,在食品安全上是有显著优势的。
野生鱼真的美味又有营养?
人们往往认为,野生鱼类更鲜美,更有营养,但这是真的吗?Kaushik是法国国家农业科学研究院的资深专家,他认为“来自水产养殖的鱼可能有更多的脂肪,这是因为它们比野生动物的活动更少,吃得更规律。除此之外,营养状况很难区分。”
澳大利亚的Nichols发现,养殖三文鱼和尖吻鲈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野生动物的含量要高。我国研究者陈涛发现,野生草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养殖草鱼,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养殖草鱼;野生草鱼n-3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高于养殖草鱼,而n-6多不饱和脂肪酸则低于养殖草鱼。所以,野生鱼含有更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你真能吃的出野生和养殖的吗?
专家们对来自10个农场饲养和野生鲑鱼的样本进行盲品测试
(图片来源于华盛顿邮报)
最近,有两项对比野生和养殖鱼的研究发现,参与者实际上不能区分野生和养殖的鱼。Tibaldi是意大利乌迪内大学的水产养殖教授,他邀请了普通和专业人员对野生和养殖的鲈鱼进行盲品测试,发现一级品酒师也无法区分野生和养殖的鲈鱼。“影响鱼的气味和口感的最重要因素是新鲜度,这与它们的储存有关,而不是它们的来源。” Claret的研究团队在盲品测试的研究中,甚至发现消费者更喜欢养殖鱼的味道。
事实上,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水产品都是养殖的,养殖鱼的鱼腥味相对野生鱼会淡许多,消费者已经习惯了这种“清淡”的味道。对野生鱼的偏爱其实可能只是人们的潜意识在作怪。
养殖的鱼会好吃吗?
鱼的鲜活度、体色、肉味、药残等都是消费者衡量的指标。对于鱼类养殖,饲料是关键。饲料安全直接关系到水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关系到人民生活和健康。
(刘昊昆摄)
水生所鱼类生理生态实验室长期致力于安全、营养、高效、无公害的饲料技术、投喂技术和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我们研究了不同生长阶段养殖鱼的营养素需求,这样就可以像婴儿配方奶粉一样,针对鱼的不同生长阶段,制定饲料配方。通过对不同种类饲料原料利用的比较,让鱼儿吃得好,让渔民有钱赚。通过对中草药、酵母、维生素等绿色添加剂的研究,提高鱼儿的活力和抵抗力,使得养殖过程免于用药。通过对不同有毒有害物质代谢和积累的研究,提出饲料安全限量,以健康养殖保证消费者安全。同时,我们还通过合理的喂食和管理,改善养殖产品的品质和人们的口感体验,最大程度减少养殖对环境的污染,让养出来的鱼更鲜美、更安全、更环保。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