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性鱼类:尖吻鲈养殖

发表时间:2021/07/20 04:00:05  浏览次数:18385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尖吻鲈属鲈形目、尖吻鲈科。学名Lates calcarifer(Bloch)。热带性鱼类。尖吻鲈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和中国的南部沿海。在东南亚和中国台湾省,现已开发为养殖对象。养殖中的主要技术是培育鱼苗。

形态特征 

体亚椭圆形,头扁平,背面和腹面钝圆。吻尖而短。口裂微斜,下颌稍长于上颌。上颌后端伸达眼后下方。上下颌、犁骨、腭骨具带状绒毛齿,舌上无齿。胸鳍宽短,腹鳍呈扇形。尾鳍圆形。体被栉鳞。侧线完全,平行于背缘(见彩图35)。幼鱼体侧黄褐色,并具4~5条深灰色带,长大后消失。成鱼为青灰色,除胸鳍无色外,各鳍为灰褐色。

生物学特性 

喜栖于水流缓慢和清澈的沿岸海区,适盐广,在半咸水和淡水中均能生活。性凶猛,以各种鱼、虾为食,有同类相残习性。成熟亲鱼于5月至9月底在底质为泥、红树丛生、盐度较低的河口水域产卵。

养殖 

用于养殖的鱼苗,多采自天然海区。也有从红树林沼泽地带采集鱼卵,在室内人工孵化,鱼苗破膜后2天即开始觅食,主要饵料为轮虫。7~10天后逐渐以轮虫、桡足类、卤虫幼体等为食。10天后摄食饵料由卤虫幼体逐渐转为绞碎的鱼肉、虾肉等。1个月后摄食强度增大,生长速度加快,食量亦随之加大。个体小于100克的鱼,投饵量为个体重的8%~11%,大于100克的个体以3%~5%为好。4个月后,个体可长至20厘米以上,体重达450克左右。在露天水泥池育苗期间,应注意更换池水,或用曝氧法增氧,以满足对氧的高需求。通常培育到25~30天,长至4~5厘米时,即可出池移入另一池或网箱中进行养殖。池塘选在海滨泥地,建于潮间区。网箱宜安置在河流、渠道、沼泽地、湖泊或海滨的浅水区,保持水流畅通。注意避开养殖环境中的水禽、水蛇、蟹、大鱼等敌害。放养时如体重50~100克,养殖6个月后,成活率为60%,每公顷可收获近3000千克。如在网箱中养殖,放养时每尾鱼体重100~200克,到收获时每平方米产量为3~5千克。养殖期为12个月,成活率为90%,饵料系数7~10。

中国南方沿海有纳天然苗养殖的习惯,但因种苗来源短缺,没有形成专业性养殖。20世纪80年代末,从东南亚引进鱼卵和鱼苗,进行人工培育获得初步成功。试养结果认为,尖吻鲈在中国东南沿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这是因为它的耐盐能力强,鱼苗阶段从高盐度的海水移入半咸水或淡水,或从低盐度的海水移入高盐度的海水,均无不适反应。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订阅号

"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