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鲢和花鲢有什么区别?养哪一种更赚钱?
白鲢和花鲢在民间有很高的知名度,价格实惠、营养美味,而且还都位于四大家鱼的行列。这两种鱼在中国市场上占有很重的分量,堪称“国民淡水鱼”。
在2019年,全国只有草鱼的产量突破了500万吨,白鲢和花鲢的产量紧随其后,都突破了300万吨,分别位于第二和第三的位置。花白鲢的产量加起来共有690万吨,占当年淡水养殖总产量的27%。
这两种鱼在市场和餐桌上的出场率虽然都很高,但就鲜活个体而言,无论是外观性状还是生活习性都比较相似,这也导致很多人不知该如何区分。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个问题好好探讨一下。
白鲢和花鲢有什么区别?
首先从外观上来看,花鲢的体侧有黑褐色斑块,形状不规则,遍布鱼的侧身;白鲢的体侧则银光闪闪,没有色斑,看起来非常白净,这是两者最直观的区别。
其次,花鲢也被称为胖头鱼、大头鱼——顾名思义,这种鱼的头部很大。一般而言,花鲢的头部能占到整个体长的1/3左右,而白鲢的鱼头则占体长的1/4左右。相比之下,花鲢的头部所占的比重更大,用来制作“剁椒鱼头”这道名菜的首选材料也正是花鲢的鱼头。
在外观上,白鲢和花鲢还有另外一个区别,体现在胸鳍下方的腹部区域。如果用手指触摸花鲢的胸部,触感是柔软光滑的,触摸白鲢的胸部则能够明显感觉到一条棱线。这是因为白鲢的腹部有一条完整的腹棱,而花鲢的腹棱则不完全,只存在于腹鳍和肛门之间。
一般情况下,通过鱼身的体色就能一眼区别出花鲢和白鲢,不过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花鲢和白鲢体色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可能会出现体色变异的现象。这时候再结合鱼头的大小、腹棱的特征,基本上就能将两者区分开了。
清除蓝藻“水华”,全是白鲢的功劳?
花鲢和白鲢在生活习性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食性。很多人都认为,白鲢以浮游植物为食,花鲢以浮游动物为食,清除蓝藻“水华”全都是白鲢的功劳。事实真的如此吗?
大家都知道,花鲢和白鲢都是通过鳃耙过滤食物,起关键作用的是鳃耙的间距以及食物颗粒的大小。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个体大小存在很大分化,仅仅凭借鳃耙的过滤作用很难将这两种食物类型分开。
国内的科研人员曾对花鲢的消化道内容物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肠道中浮游植物的数量是浮游动物的4.5倍左右,和人们以往的认知有很大出入。不过,由于浮游动物的个体更大,重量是浮游植物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对花鲢的摄食贡献最大的还是浮游动物。
另外,白鲢也不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同样会摄食一部分浮游动物。不过在饵料充足的情况下,白鲢还是更倾向于取食浮游植物,尤其是蓝藻类。
花鲢和白鲢都以浮游生物为食,在国内往往被用于控制蓝藻“水华”、调节水质,而且成效颇为显著。比如在2014~2018年间,太湖的渔业管理委员会曾连续放流了5亿尾花白鲢的鱼苗。专家们经过估算认为,这批鱼苗在生长过程中能够清除掉658万吨的藻类,是治理蓝藻水华的“主力军”。
据测算,这些放流的鱼苗每天能够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5%~20%的浮游生物,经过10个月的生长肥育,平均体重能增加20倍。在每年太湖开捕后,仅仅是人工放流的花白鲢就能提供8万吨的商品鱼产量,直接经济效益超过8亿元。
当然了,清除掉有害藻类不仅仅是白鲢的功劳,花鲢同样也会吃掉一部分藻类,对于维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花鲢和白鲢,养哪一种更赚钱?
从市场价格来看,花鲢的价格比白鲢更高,而且花鲢的价值主要集中在鱼头和鱼身的上半部分,后半部分以及鱼尾都没有太大的经济价值。
花鲢的“身价”之所以能够力压白鲢,还是和前面提到的“剁椒鱼头”这道名菜有关。剁椒鱼头营养丰富,鱼肉软糯,肥而不腻,风味十足,是一种地道的湖南名菜。为了迎合市场,育种专家们还培育出了缩骨大头鱼,具有头大身小的特征,将花鲢的经济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以今年4月中旬重庆井口市场的水产品批发价格为例,当地2~3斤的白鲢价格为4.5元/斤,3斤以上的白鲢能卖到5元/斤。而对于2~3斤重的花鲢,批发价格则为9元/斤,3斤以上的能卖到11元/斤左右。
总体而言,同等规格的花鲢和白鲢,前者的价格是后者的2倍左右。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很多养殖户都不愿意投放经济价值较低的白鲢。但实际上,白鲢的生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对维持池塘的藻相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过来看,如果一口池塘中全部都投放花鲢,那么蓝藻的生长繁殖就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再加上池塘本身就存在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水华”爆发风险必然会成倍增加。因此,白鲢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
花白鲢在养殖过程中都不需要额外投喂人工饲料,池塘中的天然饵料就能够满足生长的需求,因此成本很低。但在苗种的投放比例上还有一定讲究——相关研究表明,白鲢和花鲢按照7:3或者6:4比例投放比较合适,而像博斯腾湖、千岛湖、查干湖等大水面放养的花白鲢,在投放比例上都向花鲢倾斜。
如何确定最佳的投放比例?民间认为是“一鲩三鳙九鲢”,养殖企业则是“鲢鳙五五开”,各方说法不一,这也是当前“保水渔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总结
总之,只有兼顾了花鲢和白鲢,才能充分利用水中的初级生产力,整体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才是最大的。一般而言,每亩水面投放200~300尾的花白鲢苗种即可,其中花鲢的数量最好控制在50~100尾之间,不宜过多。
事实上,养殖户能否赚到钱靠的并不是白鲢和花鲢等配养鱼,而是鲤鱼、草鱼、黄颡鱼等主养鱼。鲢鳙的投放只是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真正的“生力军”还是那些吃食性鱼类。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