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当中的白富美---白鲢
白鲢,从名字上来看就知道它有多白了,当然和“白富美”也能沾到了一点边了,还是首个汉字哦,这个头衔当之无愧。
除了皮肤白之外,白鲢的体型也比较匀称,体形侧扁、稍高,呈现纺锤体形状,背部是青灰色,没办法这是鱼类的共同特点,除了背部两侧及腹部白色。头部相对于鲫鱼鲤鱼来说还是比较大的,眼睛所在的位置比较低。为了更好地体现美白效果,它不惜重金打造细小而又银白的鳞片,在阳光的照射下异常耀眼。
虽然白鲢看上去是个“白富美”,让人感觉是比较斯文的样子,但是其性格却比较急躁,遇事容易急眼,一言不合就暴跳如雷,所以它还有一个特长就是善于跳跃。尤其是一群白鲢在一起游的时候,看到别人跳了起来,自己也不自觉地瞎掺和跳起来。
为了体现“白富美”的与众不同,白鲢选择在水面的上层生活,自认为这样就能做到上流阶层的日子。而它们的吃相也比较夸张,就是张开大嘴一直不停地吃吃吃,从早上能吃到晚上,但是在外人的眼里,它们仿佛吃了个“寂寞”。因为从来没有鱼看到它将肉眼能看到的东西吸进嘴里,但是白鲢却不以为然,自己身为“白富美”哪能是你们这些苦逼能体会到的,就默不作声接着张着自己的大嘴喝水。
鱼类当中的清洁工
日常的生活细节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原来白鲢属于滤食性鱼类,它们生活在上层不是因为地位高,而是因为自己的食物生活在水面,就是一些浮游生物。在小的时候会吃一些浮游动物,身体长到1.5厘米以上的时候以浮游植物为主。
对于吃货而言,味道是一个很好的助食因素,而白鲢最喜欢的味道是酸味,不仅助开口还助消化,尤其是糟食和发酵之后的食物。当然吃货也是需要休息的,当然都是受饵食的影响,春秋除浮游生物外,还大量地吃腐屑类饵料,夏季水位越低食物越聚集,温度高摄食量越大,冬季越冬少吃少动,不过它们还是喜欢呆在人工养殖的肥水中。
人类发现了白鲢喜欢吃浮游生物的这一特征之后,就果断想方设法加以利用,所以现在的白鲢都被当作“清洁工”来做义工。尤其是夏季的时候,是它们的觅食旺季,一些水质较肥的城市水域都会放养白鲢和它兄弟花鲢,来共同清理藻类等。虽然它们善于跳跃想逃离被“奴役”的身份,但无奈自己动作比较笨拙,逆流而上的功夫太差,给出水口也逃不出去。所以只能天天聚集在一起表示抗议,累了的时候再喝两口蓝藻水。由于长期的养尊处优,白鲢的耐氧能力比较差,水中缺氧或者离开水就会很快死亡,因此胆子变得更小了。
白鲢的履历
可以说白鲢是我国的一种比较有特色的鱼种,原本是生活在大型江河湖泊当中的,早在大唐王朝的时候,它们被捞上来圈养,主要是还因为鲤鱼被唐朝皇帝人为地抬高了,所以人们只能从白鲢身上下手了。到了宋朝,养殖白鲢的技术被深入研究并广泛推广到珠江,黄河等水系广大地区,自此白鲢和人类结下了缘分。
建国之后人口增长,在50年代的时候白鲢的产量一直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到了2019年,白鲢已经产量已经达到380万吨,这其中的进步和辛酸,只有白鲢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才能明白。
原来白鲢喜欢在下暴雨的时候选择逆流而上,用水流刺激腹部,使得性腺得以发育成熟,并完成产卵,但是在自然环境下的产量毕竟有限,在静水处人工养殖也不能繁殖。而模拟自然环境的难度和成本都大,所幸我国水产工作者利用上了催情类激素,最终在1958年成功获得人工繁殖的鱼苗。当然过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且难,之后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理论验证等。
之后白鲢的养殖便呈现爆发式的增长,1962年人工繁育的鲢鳙幼苗突破了10亿尾,1987年则暴增到了2000多亿尾,是从野外捕获最高纪录的10倍左右。白鲢搭着科技工作者的肩膀,逆流而上创造了历史,也让中国成为淡水鱼养殖产量世界第一。我们现在能吃到白鲢简直不要太容易,白鲢变白菜,性价比极高!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