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吻鮠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
江苏长吻鮠人工繁育及养殖技术
朱凛 等
长吻鮠隶属于鲇形目, 科, 属,是我国名贵特种淡水鱼类,被人们俗称为江团、肥头鱼、 鱼。我国长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及朝鲜半岛均有分布,长江南京到宜宾段是其主要活动区域。长吻鮠属于温水性鱼类,其生存温度和 pH 值范围较广,在温度 0~38 ℃和 pH 值 6.5~9.0 范围内均可生存,但其生长耗氧量高,水体低溶氧很容易发生浮头现象,因此养殖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较高溶氧量。苏东坡曾写诗赞它曰: “粉红石首仍无骨,雪白河豚不药人”,诗中详细描述了长吻鮠肉质白嫩可口,鱼皮肥美,同时具备河豚、鲫鱼之鲜。其鳔肥厚,可制“鱼肚”,享有“石首三宝”之首的美誉,中医理论认为长吻鮠鱼鳔极具滋补的功效,因此广受人们喜爱。
1 生物学特性
长吻鮠体型是同类鱼中最大的一种,最大个体可长至 15 kg 以上,一般性成熟的长吻鮠体质量在5 kg 左右。其体色呈灰白色,无鳞,头尖,吻肥厚,口下位,须 4 对,上下颌有利齿,胸鳍有硬棘。喜欢栖息于大江大河的激流乱石中,底栖生活,喜阴,群居。适宜生长温度 24~28 ℃,最佳溶氧量5~7 mg/L。长吻鮠属于肉食类动物,但其性情温和,以底栖生活为主。不同阶段的适口饵料有所不同,鱼种阶段摄食轮虫、枝角类、摇蚊幼虫等浮游动物,成鱼阶段摄食小杂鱼、河虾、泥鳅、螺蚌等小型水生动物。人工养殖条件下,需在 5 cm 左右进行食性驯化,驯化后则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长吻鮠发育性成熟一般需要 4~5 年时间,每年 4—6 月是其产卵季,在流态复杂的河床产卵孵化,亲鱼具有护卵的习性。其受精卵为粘性卵,怀卵量在 2 万~14 万粒,人工繁育时,需要将受精卵黏附于网片上进行孵化,或滑石粉脱黏后在孵化桶中孵化,脱黏方式相对不脱黏方式孵化率要高。
2 人工繁育
每年 5 月初至 6 月初,水温上升至 24 ℃以上,是长吻鮠繁育的最佳时节。
2.1 亲本培育及选择
亲鱼养殖一般选择 1 300 m 2 左右的土池,池深2 m,放养密度为 75~120 尾/1 000 m 2 ,养殖用水要清新无污染。亲本培育前,为了避免细菌的交叉感染,一定要对亲鱼池做好清塘消毒处理,清塘后需培水一周。亲鱼养殖期间可投放小杂鱼、河虾、泥鳅等鲜活水生动物供其自由摄食,可辅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满足其生长营养需求。日常管理要注重水质监测,尤其要注重对溶氧的监测。如何选择性腺发育成熟的亲本是长吻鮠人工繁育成功的关键。亲本以 4 龄以上、体质量 5 kg 以上、鱼体肥壮、体表无损者为最佳。长吻鮠雌性亲本特征:生殖孔宽而圆,色泽红润,腹部肥胖,手感松软而有弹性。长吻鮠雄性亲本特征:生殖突起尖且细长,可达 2 cm 左右,突起末端红润,发育成熟度较好,可挤出少量精液。人工繁育工程中,由于长吻雄鱼很难挤出大量精液,因此人工授精时需将雄鱼解剖,迅速取出精巢并剪碎,快速进行授精,整个操作过程最好避光。
2.2 人工催产
为了保证苗种大批量生产,需采用催产剂刺激同一批亲本,加快性腺发育成熟。长吻鮠常用催产剂为 DOM 和 LRH-A 的混合剂。催产剂配比计量为:LRH-A 3 5 ug+DOM 3.5 mg/kg,雄鱼注射剂量是雌鱼的一半。催产剂总量按照使用剂量和鱼体总体质量计算,并使用 0.9%的生理盐水溶解稀释,采用胸腔注射法对亲鱼进行注射。水温 24 ℃条件下,催产剂效应时间为 14~16 h,其间时刻关注亲鱼状态,当发现亲鱼发情产卵时,及时捞出亲鱼,进行人工授精。
2.3 人工授精
待亲鱼追逐发情时,先将捕捞的雄鱼采用杀鱼取精方法,取两至三段精巢,置于研钵中剪碎待用,用毛巾盖住雄鱼。捕捞雌鱼,用手堵住生殖孔,用毛巾擦干鱼体,挤出的鱼卵置于干燥的瓷盆。快速将精液和卵子混合,加入生理盐水,用鹅毛快速搅拌。最后将受精卵均匀铺洒在长方形的网片上,避免受精卵重叠积压导致缺氧,然后置于孵化网箱中孵化。
2.4 人工孵化
目前长吻鮠受精卵孵化有两种形式,即不脱黏和脱黏。不脱黏孵化方式是将人工授精的受精卵均匀地泼洒在 40 cm×60 cm 的长方形网片上,然后将网片置于悬挂孵化网箱的孵化池。受精卵孵化前一定要用高锰酸钾对孵化池、孵化网箱、网片进行彻底消毒,注入新水要曝气 24 h。受精卵下池前采用高锰酸钾进行浸泡消毒处理,受精卵孵化期间,每隔12 h 对受精卵进行消毒处理,并将网片上白卵、死卵剔除,防治感染周围受精卵。孵化期间,水温保持24~28 ℃,持续充氧,保持水体微动流动状态。水温25 ℃条件下,鱼苗在 2~3 d 陆续出膜,及时将鱼苗转入育苗池。脱黏孵化方式是在人工授精后,迅速向盛有受精卵的瓷盆倒入适量的滑石粉溶液,边添加边迅速搅拌,使受精卵呈悬浮状态,连续搅拌 30 min,其间不能中断,防止受精卵聚集缺氧死亡。脱黏后将受精卵直接移入孵化桶,保持水体微动流动状态,水流应从下往上,使受精卵悬浮于水中。
3 苗种培育
长吻鮠苗种培育不同于四大家鱼,长吻鮠苗种培育需经过食性驯化后才能投喂配合饲料。长吻苗种长至 5 cm 前主要摄食水蚤、红虫等活性饵料,因此需配套生物饵料培育池,满足长吻鮠生长发育需求。
3.1 前期培育
苗种前期培育一般在室内培育池进行,便于操作和观察。苗种培育池大小以 30~40 m 2 为宜,池深1.5 m,池底呈锅底形,利于排污。前期苗种放养密度应控制在 500~800 尾/m 2 ,不易过高。开始水深在40 cm 为宜,随着苗种的生长,逐渐增加至 120 cm,每次换水量应控制在 1/3 左右;鱼苗下池前,需用4%的盐水浸泡消毒处理。刚入池的水花可投喂蛋黄,投喂量为 2 个/万尾,用 80 目筛网过滤;随着苗种的生长,可逐渐投喂水蚤、红虫,活性饵料需经消毒处理。由于长吻鮠生长适宜低光度,因此水池上方应搭盖遮阳布。
3.2 食性转化
长吻鮠长至 5 cm 左右可进行食性转化,食性转化一般需要一周时间。前 3 d,将 1∶2 的蚯蚓浆加鳗鱼料混合投喂,然后慢慢增加鳗鱼料的比例,逐步过渡到全人工饲料,每天投饵量为 4%~7%。
3.3 大规格苗种培育
大规格苗种培育是将长吻鮠苗种经 4~5 个月培育至 15~25 cm 规格。大规格苗种培育一般选择面积为 2 000~3 300 m 2 的土池为宜,便于管理,放养密度一般为每 1 000 m 2 6 000~7 500 尾。饲料选择蛋白含量 45%左右的,也可自行配置,投饵量为3%~5%。
4 池塘养殖管理
4.1 池塘选择及清理
选择水源充沛、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标准的地方建造池塘,每个池塘需配备增氧机、投料机、进排水系统、饵料台、水质监测仪等配套设施。池塘面积在3 300~5 300 m 2 左右为宜,水深 1.5~2.0 m,池塘淤泥 10 cm。选择晴天,将池水放干或留水 5~10 cm,每1 000 m 2 用生石灰 115~150 kg(如池底淤泥多要增加 10%左右),清塘时最好先将生石灰用水溶化,然后趁热将石灰水全池均匀泼洒,隔天最好将底泥翻动一下,使底泥充分暴晒,以便杀灭泥中的病原菌和寄生虫等,暴晒 1 周。施足基肥,再加水至 70~100 cm,1 周后则可以投放大规格苗种。
4.2 苗种放养
综合考虑池塘现状、投放苗种规格、管理水平、地区消费市场等控制放养密度。生产养殖实践表明:35~55 g 的苗种放养密度为 1 500~2 200 尾/m 2 ,年底可达 300~450 g/尾;50~100 g 的苗种放养密度为 1 300~1 500 尾/1000 m 2 ,年底可达 450~650 g/尾。同时可适量放养 100 g 左右的鲢鳙鱼,密度为每 667 m 2 75~150 尾,既可净化水质,又可增加效益。
4.3 养殖管理
每天监测水质各种指标,记录水质变化;定期对鱼种抽样检查,检查鱼种摄食和活动状态。成鱼养殖期间,可全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由于长吻属于底栖鱼类,所以应选择沉性饲料,蛋白含量为35%~38%、粒径 3~5 mm。根据季节和天气变化及时调整日投喂量,7~10 月是其投喂高峰期,日投喂量为 0.8%~2.5%。定期加注新水,如果条件允许,可每天微水流注入,保证水质清新。加注新水需经沉淀、过滤、消毒、曝气处理。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开增氧机,避免水体缺氧。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