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与鲍的养殖

发表时间:2021/08/02 07:28:43  浏览次数:259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鲍属(Haliotis)贝类的总称。通称鲍鱼。属腹足纲、鲍科。是一种可供食用和药用的珍贵海产贝类。在世界水产市场上视为海珍品。中国自古列为“八珍”之一。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一书对鲍的生态习性、食用和药用价值有精辟的论述。鲍软体部味极鲜美,可鲜食、制罐,亦可制成干品。中药称鲍壳为石决明,有平肝清热、退翳明目之功能,可治眼疾、气痛病等。20世纪70年代中国从鲍肉中提取的鲍灵素Ⅲ,对抑制肿瘤有明显效果。

种类与分布 

产于温带和热带的海洋软体动物,尤以热带的种类为多。世界上已发现100多种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10多种。

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主要种类为桔红鲍(H.ruber Leach)、光滑鲍(H.laevigata Domevan)、罗氏鲍(H.roel Gray)和虹彩鲍(H.iris Martyn)等。

在北美太平洋沿岸的墨西哥和美国,有红鲍、桃红鲍(H.corrugata Gray)、绿鲍(H.fulgens Philippi)和堪察加鲍(H.kamtschatkana Jonas)等。

在亚洲的日本和韩国有大鲍(H.gigantea Gmelin)、西氏鲍(H.sieboldii Reeve)、盘鲍(H.discus Reeve)和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 Ino)等。

中国南起广东省、北到辽宁省沿海均有鲍的分布。已发现有6个种和1个亚种,即皱纹盘鲍、杂色鲍(H.diversicolor Reeve)、耳鲍(H.asinina Linnaeus)、羊鲍(H.ovina Gmelin)、多变鲍(H.varia Linnaeus)、格鲍(H.clathrata Reeve)和平鲍(H.planata Sowerby)。其中除皱纹盘鲍产于辽宁省至江苏省北部的渤海、黄海外,其他种类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沿海,属于暖水性种类。主要经济品种为皱纹盘鲍,已发现的最大壳长达12.4厘米。据统计,皱纹盘鲍约占中国鲍总产量的70%以上,其次为杂色鲍,壳长可达9厘米,耳鲍壳长可达7厘米。

形态构造 

贝壳单片、扁平、坚厚,呈椭圆形。螺旋部退化,螺层少。体螺层及壳口极大,其末端有1列由小渐大呈螺旋排列的突起,近体螺层边缘的突起开孔与外面相通,称“壳孔”。外套触手可从孔中伸出。壳面粗糙,常附生有苔藓虫和石灰虫等动物。壳内面具有珍珠彩色光泽,青绿红蓝交映,中央有一个卵圆形的右侧壳肌痕(见彩图217)主。要经济种的形态构造见表。

几种主要经济鲍的形态构造

鲍为雌雄异体,个别为雌雄同体;壳外表无显著的两性特征,无交接器,也无其他附属腺体。生殖腺包被于整个消化腺的表面,只在生殖季节,雌雄生殖腺颜色才出现显著差别,雌性呈绿褐色,雄性呈乳黄色。成熟的精、卵从右侧壳肌左下缘的右肾中央背面缝形孔进入肾腔,从肾腔出右肾孔至呼吸腔,从壳孔排出体外。

生态习性 

鲍营匍匐生活,多栖息于潮流畅通、水色清澈、海藻繁茂的浅海岩礁海底。一般不出现在泥砂底质、盐度较低或冬季结冰的海区。栖息水深依种类、季节和个体大小而异;红鲍栖息水深可达50米以上,大鲍为20~40米,皱纹盘鲍和杂色鲍以2~10米为多。幼鲍多生活于近岸的1~3米深处。鲍的栖息量同岩礁的形状密切相关,往往集中隐居在大的岩礁侧壁、礁缝、洞穴和凹陷处。

鲍借助宽大的足、平展的蹠面牢固地吸着于岩礁上。据测定,一个壳长15厘米的鲍,吸附力可达200千克。因此,采捕时应乘其不备,否则不易取下或造成损伤。当鲍体长达5毫米以上时,其活动开始有明显的昼伏夜出规律。人工育苗附着板上的稚鲍,白天爬到板下背光处密集成群,黄昏后则成群爬到表面进行旺盛的摄食活动。在自然海区,鲍的呼吸强度和活动量也是以夜间较大。鲍的活动范围不大,一年中的活动距离约180米。有季节性和生殖垂直移动特性。中国北方的皱纹盘鲍每年11月开始由浅水区慢慢移向7~8米深水区越冬;翌年4月又由深水区移向近岸索饵、生殖,6~7月多活动于水深1~2米的海藻丛中。

食性 

鲍为植食性动物,从匍匐幼虫到4~5毫米的稚鲍以底栖硅藻类为食,体长6~7毫米以后开始摄食薄嫩海藻,如石莼、浒苔等。成鲍主要以褐藻类为食,兼食部分红藻类和绿藻类。由于食物种类所含色素不同,壳面颜色也常有变化。用褐藻类的裙带菜、绿藻类的孔石莼和红藻类的蜈蚣藻(Grateloupia sp.),对皱纹盘鲍进行对比喂养的结果表明:褐藻类的饵料效果比绿藻和红藻类好得多,增重率分别为32.1%、8.5%和3.6%。中国渤海、黄海区皱纹盘鲍的主要食物为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鼠尾藻(S.thunbergii)、海带、裙带菜等多种大型藻类和蓝藻类、底栖硅藻等微藻;动物性食物中有抱球虫(Globigerina sp.)、薮枝虫(Obelia sp.)、沙壳虫(Difflugia sp.)等;也吞食生活于海藻上的小型腹足类。鲍的摄食量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在温带海区以4~6月摄食为最大。繁殖季节几乎不摄食。

繁殖 

鲍的繁殖期依种类及海区而异,但同一种类的生殖水温相同。如红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岸可全年产卵(15~18℃);杂色鲍在中国广东省遮浪产卵盛期为4~5月,福建省东山为5~6月,水温均在25~26℃。大连沿海皱纹盘鲍产卵盛期为全年最高水温(21~24℃)的8月上、中旬。皱纹盘鲍的生物学最小型为发生后的1周龄,壳长3厘米左右。1个壳长7~8厘米的成熟亲鲍,一次平均产卵量约为90万~100万粒。卵在水中受精后,经过胚胎期和浮游生活的担轮幼虫、面盘幼虫期,只需要3~4天,面盘幼虫便转入底栖生活。皱纹盘鲍在(22℃)发生后30~40天,壳长可达0.2毫米以上,出现壳孔后,便进入稚鲍期,已完全具备成体的形态特征。鲍的胚胎和幼虫发育速度,依种类和培育水温不同而异,杂色鲍仅需24天左右可长成稚鲍;日本盘鲍则需130天。

世界上的产鲍国都很重视鲍的人工增养殖。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生产红鲍(Haliotis refescens Swainson)苗种,并用大型露天池进行养殖。墨西哥广泛进行受精卵的放流增殖和海底笼养。韩国已决定增殖、恢复济州岛的鲍资源,1974年后人工育苗已投产。日本沿海有30多个县进行鲍的育苗和增殖放流。1985年世界鲍的总产量已达1.6万吨,主要产鲍国有墨西哥、日本、美国、南非、澳大利亚等。中国长期采捕利用鲍的天然资源,20世纪50年代末才开始移植和人工育苗试验,进入80年代,人工养殖事业已蓬勃兴起。

苗种生产 

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亲鲍促熟培育 

黄海、渤海区皱纹盘鲍亲鲍的促熟培育一般从3月初开始,室内控制培养水温20℃,投喂裙带菜或海带,日投喂量为体重的20%,历时约80天。促熟的目的在于改变野生鲍的性腺成熟进程、提早采苗时间,培育大规格越冬苗,避开波纹板上底栖硅藻繁殖慢和大量脱落的高温期。

采卵孵化 

采卵常用紫外线照射海水法和过氧化氢(H2O2)法两种。受精卵的孵化密度以15~60个/毫升为宜,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的培养密度以不超过10个/毫升,培育水温保持在18℃左右。当红鲍面盘幼虫发育到后期时,在美国则采用1毫摩尔的GABA(γ-氨基丁酸)诱导幼虫变态下沉附着,成为稚鲍。

稚鲍前期波纹板培育 

早期稚鲍培育用波纹板为附着器;在采苗时,波纹板上须提前附着足够的小型底栖硅藻,如舟形藻(Navicula sp.)、菱形藻(Nitzschia sp.)和卵形藻(Cocconeis sp.)等,使板面呈浓褐色。培养饵料期间,每星期需换水1~2次,并补充营养盐,光照不宜超过2500~3000勒。前期培育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幼虫放养量,因匍匐幼虫的采集密度过大,硅藻饵料很难满足,常造成幼虫生长慢、成活率低。后期面盘幼虫的放养量,每平方米采苗板不宜超过2000~2500个。稚鲍的剥离方法一般用2%的酒精海水溶液麻醉,剥离的壳长可从3毫米开始,以减轻前期培育饵料的压力,提高单位水体出苗量。

稚鲍后期网箱流水平面饲育 

剥离后的稚鲍即可转入网箱流水平面饲育。实践证明,这种饲育方法具有投饵、管理方便,水质稳定,稚鲍生长快,育成率高等特点,适于工厂化生产。饲育密度以每平方米附着板不超过5000~6000个为宜。日流水量不应小于饲育水体的10倍。自始至终投喂配合饵料,壳长7毫米以前应投喂饵料细粉末,以后可喂片状饵料。黄海、渤海区皱纹盘鲍于5月末6月初采苗,到当年11月,平均壳长可达12毫米以上。每平方米采苗水面出苗量为4000个左右。1986年中国辽宁和山东两省,皱纹盘鲍人工育苗已实现工厂化生产,大连市年育苗能力可达2000多万个。

增养殖 

包括放流增殖和人工养殖。

放流增殖 

向鲍的自然分布海区放流稚鲍,以增加资源量。1985年日本全国生产鲍苗2664万个(壳长10毫米),实际放流苗种1943.1万个。神奈川县水产试验场自1966年以来每年在城岛海区放流盘鲍和大鲍苗种(规格2.5厘米),回捕率为34%。岩手县水产试验场的放流试验结果表明:放流规格以2.5~3.0厘米为宜。放流增殖必须同岩礁渔场改造、建立藻类饵料场相结合。渔场改造的有效途径是投石或建造人工鱼礁,为鲍创造良好的栖息场所,同时促进海藻的繁生,以提高放流成活率,并加速鲍的生长。中国的放流增殖处于试验阶段。

人工养殖 

分为陆地工厂化养殖和海上筏式养殖两种。日本陆地工厂化养殖使用成长快的4~5厘米大型苗,水槽中放养量为700个/米3,日流水量为培育水体的24倍,饵料用裙带菜,从水温上升的早春开始养殖,到年底出售,一年间可生长4厘米,成活率高达90%。筏式养殖在日本岩手县使用多段式养成笼,每笼放养壳长3.3厘米稚鲍500个,每台浮筏(100米)挂养50笼,第二年壳长达6厘米时,疏散为每笼300个,第三年壳长达7厘米时,再疏散到每笼150个。培养到上市规格(壳长7~8厘米)约需3~4年,成活率为80%~90%。养成期间,在6~11月高水温期每星期投喂饵料1次,12月至翌年5月每10~15天投喂1次;日投饵量约为鲍体重的5%。中国北方人工培育的壳长0.4~1.5厘米的皱纹盘鲍稚鲍,经过海上养殖两年,平均壳长可达6厘米。1986年辽宁省大连市已建成规模较大的鲍工厂化海陆养殖基地。

鲍的敌害生物甚多,如鱼类的海鲫(Ditrema temmincki Bleeker)、绒杜父鱼(Hemitripterus sp.)、黑鮶(Sebastodes fuscescens),软体动物中的红螺、章鱼等。其他为四齿矶蟹(Pugettia quadridens)、海盘车(Asterias sp.)、沙海星(Luidia quinaris)、才女虫(Polydora)及一些寄生虫等。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