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生产力"的概念
鱼生产力,实质上是指自养生物所固定太阳能的多少而转化到鱼产品的能力,也就是指水体的产鱼潜力。它是根据初级生产量而估算的,不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鱼产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水体各种鱼类所增长的重量。对天然水体而言,鱼产量是不包括人为施肥、投饵所提供的产量,而是完全依靠天然饲料所获得的产量。
鱼产量与渔获量不同。渔获量即捕捞量。是某一年从整个水体或单位面积内捕获鱼产品的总重量,这些鱼不一定恰好是本年度所增长的重量,有时可能是多年积累的,所以,鱼产量最好是用多年渔获量的年平均值代替。
影响鱼生产力的因素:
1.非生物因素。包括水体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如光照和温度、集水区的土壤植被及其他特点、水体的形态特征、水体的水文学因素;
2.生物因素。包括不同的饵料生物和经济生物等。还有人们的经营水平也是影响水体生产力高低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对水体鱼生产力的估算,有三种方式:
一是根据大量数据的对比,提出饵料基础或非生物因素和鱼产力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是根据生态系群落中能量流转规律,估算饵料基础可能提供的鱼产力。
三是根据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综合分析,估算水体的鱼生产力。
1. 浮游生物生产量和鱼生产力。包括浮游生物增肉指数法、浮游生物重量法、初级生产量估算法。
2.水生植物生产量和鱼生产力。包括水生植物资源占整个水域面积的比率、水生植物的密度大小及生产量、分布是否均匀、草鱼可利用的种类占水生植物总生物量的比率、取样要有代表性,每个点的采集面积必须在0.5平米以上、取样的时间选择在秋季进行,视水草种类,选取不同。
3.软体动物的生产量和鱼生产力。包括软体动物分布的面积比率、在有软体动物的地带中,应掌握其种类组成和密度变化、调查时必须用底栖动物定量采集器,每个采样点的采集面积必须在0.5平米以上。
浮游植物---养鱼池的初级生产力
浮游植物几乎是养鱼池唯一的初级产量,养鱼池是人工生态系统,施肥、投饵、放养鱼的种类和密度等对初级生产力都有重要影响,同时和纬度、季节密切相关。初级产量差别极大,施肥池比不施一般可提高3-4倍。
浮游植物是水域的主要生产者,其产量占世界海洋初级生产力的90%以上,内陆水体除浅水湖泊和大户的沿岸带水草和附生藻类在年产量中可能占主要地位外,一般是以浮游植物为主要生产者。水越深越肥,浮游植物的作用越显著。
其他生物的初级生产力
内陆水体的生产者除浮游植物外,还包括水生维管束植物、底栖藻类、光合细菌、化合细菌等。
水生维管束植物是生活在水体中的维管束植物的总称。它包括水生蕨类植物和水生被子植物。其主要特征是多细胞植物体,细胞分化明显,组成各种不同功能的组织。有根茎叶的分化。植物体有由特化的细胞所组成的维管束,承担支持和运输的功能。生殖器官构造复杂,特别是被子植物有完善的花。胚由受精卵细胞形成。世代交替明显而有规律,不受外界的影响而变化。无性世代占优势。越高代有性生殖越退化。
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生存条件是与水体具有密切的关系,其分布受水深、透明度的影响极大。同时受纬度、光照、水质、底质、其它生物等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地理分布,主要是由气候和地质两方面条件决定的。同一水体中的地区分布主要是由底质来决定的。
水生维管束植物常见种类主要有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和漂浮植物。 水生维管束植物是淡水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对研究污染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可能危害人畜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各类生产力之间关系
浮游植物和水草、底栖藻类通过光和养分的竞争以及释放化学物质的相生相克关系,对彼此的生产力都有明显的影响。
浮游植物水华降低透明度抑制水草生长,而水草丛生处光线受阻,浮游植物难以生长。
水草主要从底层吸收养分与浮游植物在养分上的矛盾不尖锐。
当水绵之类等的底生藻类生繁殖起来,浮游植物因养分被吸收增长极慢。
当浮游植物已大量出现,导致透明度降低,底生藻类难以孽生;通常认为附生藻类和水草之间是偏利关系。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