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深的水,鱼类怎么生存的?
|
|
|
2014年1月25日,靠泊在深圳赤湾码头的中国首艘饱和潜水工作母船“深潜号”上,在生活舱里生活了380个小时的6名饱和潜水员完成减压依序出舱,安全返回正常生活。至此,中国300米饱和潜水的首次作业画上了圆满句号。
300米饱和潜水,这种目前在潜水技术中最难的技术已经被我国掌握,对深海资源开发和海上安全应急救助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人类来说,能够征服300米的水深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但是对于一些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来说,畅游300米水下不过是闲庭信步一般。
300米海底已是人类禁区
300米的海底已经是人类的禁区,人类不可能不佩戴任何设施在这样的深度中活动,此次饱和潜水,潜水员需要搭乘饱和潜水设备生活舱和潜水钟才能够在这里作业。
300米水下的压力是31倍的大气压,相当于在一个指甲盖的面积上施加30公斤的压力,这对于人体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潜水员每次从舱中出入的时候,都要随时注意压力的变化,并且保证潜水舱的密封性,否则压力的骤然变化会对潜水员的身体造成极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深海鱼类生存各有高招
1.骨骼变得既薄又韧,容易弯曲。
2.肌肉组织非常柔软。
3.身体组织的水分含量很大。
4.大多不擅长高速运动。
虽然300米的海底对人类来说已是禁区,但是对于很多生于斯长于斯的水生动物来说,这里却并不恐怖。对于深海中的动物来说,它们早就进化出应对漆黑一片、低温高压环境的本领。一些深海生物为了在昏暗的海底也能看到东西,进化出了对光极其敏感的巨大的眼睛,比如在传说中被描述成海怪的大王乌贼,就有巨大的眼睛;还有一些生物则反其道而行之,视觉能力退化,但是其他感觉器官却变得异常灵敏。
除了感觉器官外,深海动物的身体组织结构同浅水中的同类相比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深海中的压力非常大,因此深海鱼类的骨骼不像其他硬骨鱼那样粗且坚硬,而是变得既薄又韧,容易弯曲;肌肉组织也非常柔软,身体组织的水分含量很大,有利于保持内外压力的平衡,正因为这样,它们才能够在高压的深海中生存。
深海中含氧量低,食物也非常匮乏,因此这里的水生动物都比较“懒”,大多不擅长高速运动,因为高速运动对氧气和能量的消耗都很大,在深海如此严苛的环境下,必须做到尽可能地减少氧气和能量的消耗。
关于深海动物的特点和生存诀窍,记者采访了天津自然博物馆研究水生动物的专家。专家告诉记者:“例如鳎目鱼、牙鲆这样的鱼类,它们都生活在海底,体形都是扁平的,眼睛长在身体的一侧。由于是底栖鱼类,它们不能快速地游泳,不过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眼睛一侧的体表颜色很深,而另一侧则非常浅,这样一来,体表的颜色同海底的环境融为一体,不容易被发现,既可以躲避天敌,也能埋伏起自己,偷袭猎物。”
专家还介绍了另外一种会钓鱼的深海鱼—鮟鱇。“鮟鱇鱼的外貌可以用丑陋来形容,这种鱼嘴很宽大,行动异常迟缓,基本上没有游泳的能力,而是用一种类似爬行的方式在海底活动。”由于不善于游泳,鮟鱇鱼“发明”出自己独特的捕食技巧,在它的头顶有一根“钓竿”,钓竿的顶端长有一颗类似于浮游生物的饵球,鮟鱇鱼不断晃动“钓竿”吸引前来觅食的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当它们靠近的时候,便瞬间张开大口,将猎物吸入嘴里。
当然,就如同人类无法不借助潜水设备潜入深海一样,深海中的动物也不能离开它们生存的深海环境。“就拿我们餐桌上常见的带鱼来说吧,这种鱼就生活在比较深的海底,它们的身体构造只能适应深海高压的环境,一旦被捕捞出水,压力消失,就会令它们马上死亡,这也是我们只能在菜场中买到冰鲜的带鱼而不能买到活带鱼的原因。”专家告诉记者。
(来源:城市快报 作者:李超然)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