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体表粘(黏)液的形成和作用
鱼的体表粘液,又称(写作)黏液,鱼类皮肤的上皮组织中分布着大量的黏液细胞,鱼体分泌的黏液广泛覆盖在鱼体表面构成了鱼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第一道门户,在鱼类整个生命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表粘液是鱼类多种粘液中的一种,它是由位于鱼类皮肤上皮中的粘液细胞分泌的一类富含粘多糖、糖蛋白、免疫球蛋白和酶类等多种活性物质。它可以滑润鱼的体表减少游泳时与水的摩擦;调节渗透压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还可以保护鱼体免遭病菌、寄生物和病毒的侵袭等等,是鱼类自身抵抗外来侵入和免疫系统,是天生和与生带来的体表物质。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为了防止病原微生物入侵,会在容易入侵的部位形成各种屏障,比如陆生动物通常依靠角质化的坚实表皮防止其它生物入侵,而鱼类也是如此。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属于低等脊椎动物,进化不完全,而水是病原微生物重要的传播媒介,因此鱼的体表就成了病原微生物最容易入侵的途径。鱼类为了适应生存竞争,将体表中的一部分上皮细胞特化形成了粘液细胞,分泌粘液覆于体表,形成阻挡病原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鱼类体表粘液的分泌细胞通常为扁平上皮细胞,在扫描电镜下呈指纹状,这种结构与细胞的分泌作用有关。粘液细胞根据腺体细胞数量可分为单细胞腺和多细胞腺两种,根据细胞形状分为棒状、杯状和囊状三种,其中杯状细胞是最常见的腺细胞,有学者认为粘液细胞的三种不同形状只是不同发育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根据粘液细胞分泌产物的性质来分类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原因是分泌产物的性质直接反映了粘液细胞功能的差异,因此利用染色原理直观地将粘液细胞分类更科学。
在正常情况下,鱼体表必须要有一层粘液,但是,如果鱼体表粘液过多或过少均为不正常的异常现象,都会造成对鱼体的伤害,但成因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采取的避免措施当然也不同。如果体表粘液减少甚至没有了,这是一种极为不正常的异常现象,多表现为"粗甲"即鱼的鳞甲粗糙无光泽,这种现象多发生在捕捞不慎或者运输不当后造成的,如果不能恢复体表粘液的重新形成,那鱼将必死无疑。鱼的体表粘液增多也是一种极为不正常的异常现象,这就意味着外界环境有不利因素的存在,并且正在危害鱼的健康。在此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必须仔细地观察和分析可能引起鱼的体表粘液增多的原因,并加以解决。
而像鳝鱼、鳅鱼(泥鳅)、鲶鱼等这些没有鳞片的无鳞鱼类,体表分泌的粘液显得格外重要。这些鱼类身上的鳞片已经退化,为了保护直接暴露在外的皮肤,只能靠这些粘液了。有了粘液的存在,鱼的皮肤就可以不透水,这对维持鱼体内渗透压的恒定有好处。尤其是一些江河洄游的鱼类,身上有了粘液就能帮助它们适应水中盐度的变化。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