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因素与鱼类摄食的关系:环境和天气对鱼类食欲强弱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1/24 01:50:34  作者:刘文俊  浏览次数:2793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注重水产适用技术,奉献实用养鱼信息!

探讨外界环境对鱼类摄食的影响,分析鱼类摄食内外因的关系,不断总结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是摆在水产养殖行业众人面前的常受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课题。它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推进我国水产养殖向合理化的高水平发展大有裨益。本文仅以在自然水域中外界环境对鱼摄食的影响为题略陈管见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此引与人工水产养殖参考借鉴,期望能引起争鸣引出更多高明见解来!

鱼的食欲强弱的影响因素

鱼儿摄食的食欲强弱程度,即在一定时间内进食的次数数量的多寡,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鱼的自身生理生长、发育的需要,如肥育、繁殖、越冬等都要大量进食,借以获得必要的养分;二是饵料的优劣,包括饵料的构成、质量、状态、味色是否适合鱼的食性,为鱼所喜爱摄取;三是与外部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气温、水温、气压、阳光、风向、风力、水质、水位,以及地形、水草分布、河流走向等客观条件。

上列三点与鱼的食欲强弱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鱼的食欲强弱,常常受到外界环境的钳制及其变化的影响。关于前两种因素与鱼的食欲强弱的关系,见诸于界的文章较多,而对于后一种外界环境因素与鱼的食欲强弱的关系则探索得较少或者不够深刻。外界环境因素对鱼儿摄食的影响,具体反映在以下各个方面,现分别略述如下。

气候季节对鱼儿摄食的影响

鱼的生活习性的改变与气候的变化、季节的更替,关系尤为密切。不同季节,不同气候,鱼的摄食出现明显的差异。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千差万别,但鱼类为生存之需,在自然水域中,每年一般出现两次摄食高峰期,一次为春季繁殖、产卵前后,一次为越冬前的肥育期。

春季万物复苏,百草萌发,惊蛰之后,各种冬眠状态的生物开始新的一年生长发育时期,许多鱼类开始孕育产卵,十分活跃,出现了一年中第一次强烈摄食高峰期。根据有试验记载:春季的第一次摄食高峰期,在同一水域内一般为15-20天,次高峰期延续20一30天。

夏季气温逐渐升高,阳光照射强烈,水生动植物生长茂盛,水体浮游生物比春季丰富得多。在自然水域中,此时的定居性鱼类摄食相应减退,但游动性鱼类正大量涌进与江河湖泊相连的附属小水体中,食欲转向旺盛期,开始大量进食。

秋季气温转凉,雨水减少,从陆地上流入水体中的杂物减少,加上水体多趋老化,天然饵料减少且单调。秋末(即寒露、霜降季节)时水体中浮游生物大为减少。在自然水域中,鱼类为了越冬积蓄养料,便开始增多摄食次数,于是又出现了一年中第二次强烈摄食期

隆冬时节,鱼活动减少,在自然水域中,大多栖息于深潭深水区,有些水生动物还掩入泥中休眠,如鳝、鳅;大部分鱼类虽然活动不强,但偶遇晴天仍然会缓游摄食;有些鱼类甚至冰封期也不会停止摄食,只不过摄食时表现得缓慢、微弱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鱼的摄食除了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呈现上述规律外,在同一季节或同一天之内,鱼的摄食亦有强弱的变化。尤其明显的是:天气由晴转阴转雨,由雨变晴,由热变凉,由冷变热等气候发生明显变化的时刻,鱼类显得更加活跃,也就是说,天气变化前和变化后往往对水生动物的刺激性大,吃食往往会很好。注意:此处说的不是天气变化之中

若久晴,或久雨、久寒,气候无甚变化,则鱼类摄食较少,因为它的活动减少,也就是说,在气候维持较长时期无变化的情况下,鱼的生长和吃食往往并不好。

雾露霜气等天气原因对鱼儿摄食的影响

春雾而雨,冬雾即晴。雾长时间笼罩不散,造成无风、气压较低,鱼类很少活动,故不宜多喂。但有一种称为蒸汽雾的发生,即水表湿度与空气温度发生较大温差时水面不断蒸腾着雾,多见于秋冬季的早晨,这和汽车挡风玻璃起雾的原理相同,因为水的温度变化比空气小,秋冬季的水温一般高于空气气温,也就是说,水的本身温度比空气温度高,当挥发成水蒸气后遇到冷空气时就变成了水雾。但是,此处说的不是因底质不良发生”底热“而上升的气雾,"底热气雾"多见于夏天。

(蒸汽雾)

早上起露水或下霜,预示着全天会晴暖。自晨至午,自午至晚,会出现冷一暖一冷的温差变化,这个时候最适宜鱼类生活需要,鱼的活动频繁,鱼的食欲会很好。

气温、水温等外界温度对鱼儿摄食的影响

气温、水温的高低,取决于对太阳辐射热量吸收的多寡。在气候无变化的情况下,气温与水温相差并不大,长江中下游温带区,水温、气温最低在1月份,一般为2-4度,最高为7-8月份,一般为26-32度 . 9一11月份,水体表层水温与底层水温相差很小。当酷暑盛夏、阳光直射时,浅水水温则高于深水水温,严寒隆冬时则相反,底层温度略高于表层温度。

(食欲旺盛)

鱼类摄食要求有一定的气温、水温的温度范围,据有资料测定:多数鱼类最佳摄食均有一个上限温度与下限温度,其幅度因鱼的种类不同而异鲤鱼摄食,水温15- 25度时最为强烈,25度以上则相对较弱一些,10-15℃则弱,10℃以下趋于停食,4℃以下则完全停止进食。鲫鱼的适应性最强,摄食温度的上下限幅度最大。青、草、鳊鱼以及许多底层鱼类,摄食的温度上下限的幅度也较大。一些底栖的肉食性鱼类如鳝、龟、甲鱼等,入冬后或潜入深潭,或藏入洞穴和泥中,处于冬眠或半冬眠状态,则不思食。

综上所述,因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性不同,故摄食时对水温、气温的要求并非一致。冬季气温较低,水底温度较之表层温度要高,故鱼在冬天喜藏于深层水中。炎夏季节,阳光直射,水面发"烫",鱼类则会移至水底或阴凉避光处"避暑"。同一水体,因水的深浅不一,水流走向不一,受阳光照射不同,水温也略有差异,就全天而言,早晚的气温与中午的气温相差较大,尤其是夏秋季节更为明显,早晨和傍晚的气温比较适合鱼儿摄食。

水质、水色、水位等外部生活条件对鱼儿摄食的影响

水质指水的肥度而言,水色指水的浑浊程度,水位指水的深浅涨落变化而言。

水的肥度取决于水体中生物的食物链的构成。浮游生物是鱼类食物链构成的基础,它是无脊椎动物和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的食料,无脊椎动物又是众多鱼类的主食料,而庞大的小杂鱼群体又是凶猛鱼类的主食料,鱼类的粪便又是浮游生物的食料,如此互相依赖、互相转换而构成生物食物链

(水生态系统示意图)

鱼是水生食物链的最高级,在水体内利用藻类为浮游生物的食物,浮游生物又供作鱼类的饵料,使之成为菌—藻类—浮游生物—鱼的生态系统。因此,水体中浮游生物越丰富,水质就越肥。正常的肥水一般呈绿褐色,浓而不浑。肥水中有机物质含量高。瘦水大多呈淡黄色,或清澈透明。过于清瘦的水体是不宜于养鱼,故有“水至清则无鱼”之说。

水色有清浊之分,指含泥沙水尘的程度。暴雨过后,陆地上杂物和泥沙冲入水体,带入不少有机物质和碎屑使水变浑。如果水体中泥尘含量过多,水色过于浑浊,鱼的视觉受到障碍不易发现食料,则会影响鱼的食欲,但是比如鲶鱼等觅食主要依靠触觉或嗅觉器官的鱼类,则不影响其摄食。

水位的变化对鱼摄食影响很大。较长时期水位保持不变的水域,鱼的活动处于恒定的状态。当下雨发汛陡涨,或排放泄水,使水位骤然发生显著变化时,鱼类活动频繁,游弋加剧,摄食量会增加。这是因为:水位变化时,水体中食物链也随之发生变化,原有的某些食料流失,中间食物中断,引起鱼类生活恐慌,饥饿感增强,四处觅食;另外,新鲜水注入水体,水中的溶氧度增高,鱼类异常活跃或兴奋,体力消耗增大。

风力、风向等天气原因对鱼儿摄食的影响

空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而形成,风刮动水面促使水体溶氧度增高,鱼类显得很为活跃。所以,刮风对鱼摄食有较大的影响。和风细雨的或者1-3级的风是养鱼的好天气。唐代诗圣杜甫对这种自然规律观察很细,并作了生动的描述。他在《水槛遣心》诗中写道:“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烟波钓徒张志和在《渔歌子》中也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名句。

(很好的风吹的水浪)

水面平静如镜、没有一丝风的天气,并非养鱼的最佳天气。尤其是夏季往往因无风而引起水体缺氧,鱼儿浮头而不思食。风力过猛也不适宜,因风急浪高或许造成鱼儿恐慌。

风向对鱼的摄食影响也很明显。一般而言,吹南风多有引起气候变坏,气象学知识告诉我们东南风往往造成大气中水分增多而气压变低,致使鱼类产生不适之感;从阴阳学说来说,南方属火,南风越吹越热,冬天吹南风有增温的作用,但夏季也属火,所以在夏季吹南风当属正常。刮北风一般会引起降温降雨,所以冬季刮北风会越吹越冷,夏天是难得的北风吹,一般会引发降雨,对酷热难耐的水生动物很有好处,但要注意水体缺氧引起浮头死鱼;从阴阳学说来说,北方属水,但冬季也属水,所以在冬季吹北风也属正常

如果热得厉害不久又吹大风,或者冬季天气回暖,热得反常等情况,便会有冷空气来临或有寒潮发生。寒潮前后一般冷热温差较大,会引起较大的气压差,因此气温上升或下降会很激烈。鱼对变化着的气温、气压的感觉异常灵敏,故须谨慎管理。

(致谢原文作者:黄世南,内容修改及配图:西南渔业网、刘文俊)

(备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告之即改或删)

水产实践人士,共谋渔业繁荣!敬请关注头条号@渔人刘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西南渔业网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加微友ycsh638或留言或评论分享#养鱼##水产#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