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唇纲
被唇纲 Phylactolaemata
苔藓动物门一个纲。因其虫体口之上方被盖一呈褶状的口上突起得名。仅分布于淡水水域。
全世界已报道的被唇类计有100多种,中国估计有25种左右。
被唇类苔藓虫群体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匍匐或直立的羽苔虫型群体(plumatellid-typed colonies)和管足苔虫型群体(lophopodid-typed colonies)。
羽苔虫型群体是单列双分枝,由于出芽频率、出芽位置、个虫形态等不同,分枝的长短、疏密各不相同,群体可以呈鹿角状、菌丝状、树丛状。弗蕾苔虫科(Fredicellidae)和羽苔虫科(Plumatellidae)的群体即属于羽苔虫型群体。
管足苔虫型群体呈团块状[在冠足苔虫科(Lophopodidae)]或蠕虫状[鸡冠苔虫科(Cristatellidae)]两者均有一定的移动能力。
淡水水域的被唇类苔藓虫种数不多,但其群体形态的多样是十分明显的。从管状群体到块状群体均有其代表。
被唇类个虫的形状可比拟为一根充满体腔液的管子,许多执行主要生理功能的器官系统独立活动而悬挂于这根充满体腔液的管子内。每一活动单位称为虫体,通过肌纤维(胃绪)和共有的腹膜直接与群体壁相联系。
虫体与其相邻接的群体壁习惯上合称为“个虫”,定义为一群体的各个个员。然而,这样一种单体概念运用于被唇纲苔藓虫似乎不那么相称,因为许多种被唇类隔壁常常缺失,而它们的群体只不过是一个群栖虫体集合而成的囊状结构。由于虫体和群体壁一部分之间缺乏特异的同一性,因此使用“个虫”这一概念仅仅从抽象意义来区分群体之各个组份而已。
被唇类苔藓虫常生活在静水池塘、逆流水湾、缓流溪水中,特别被覆在木块、小树枝、石块及水生植物上。沙与砾石的淡水环境几乎无被唇类苔藓虫附着,但羽苔虫及弗蕾苔虫有时出现在常有水浪的砾石沙滩上。虽然被唇类苔藓虫一般生活在静水环境下,但缓流可增加水中溶解氧而有利于它们的生长;在污浊的水域中是不会发现其踪迹的。淤泥沉积会抑制被唇类苔藓虫的生长;强酸性水域和咸淡水域绝无被唇类苔藓虫的生存条件。
羽苔虫因有硬的表皮而能抵抗短时间干燥,斑纹玻璃苔虫(Hyalinella punctata)离水16小时后仍能复活,卡氏冠足苔虫(Lophopodella carteri)忍耐干燥的能力最大。
光线对被唇类苔藓虫的生长是不必要的外界因素,因此它们可生长在水管中,参与污损生物群落组成。在光照明亮的条件下,在浅水环境中被唇类苔藓虫常生活在石块、木块、木板、水生植物及贝壳的下表面。
多数被唇类苔藓虫都可在不到1米深的水底采到,如用适宜的采集工具,在5~10米深的湖底可采到几乎所有常见的被唇类苔藓虫。有的种如苏特弗雷苔虫(Fredericella sultana)可生活在170米深处。
冠足苔虫属的成员一般都生活在静水中,而弗蕾苔虫属、玻璃苔虫属、梳苔虫属(Pectinatella)及鸡冠苔虫属(Cristatella)等成员生活则可生活在急流的水环境中。多数种在夏天水温19~23℃下生长繁盛,到秋天水温下降至10℃时便开始死亡。
被唇类苔藓虫的食物多是微生物如细菌、硅藻、带藻及其他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轮虫类及小贝壳类。
被唇类苔藓虫常和原生动物、水螅、涡虫、线虫、轮虫、桡足类、介形类、水蛭、昆虫幼虫等生活在一起。它们也常生活在淡水海绵间。特别是匍匐羽苔虫呈真菌状的群体是上面所列举动物的栖息场所。
现已发现,淡水苔藓虫的内寄生虫已知有两种:一种是寄生在匍匐羽苔虫的微粒子虫(Nosema brigoides),另一种是在匍匐羽苔虫、卡氏冠足苔虫等的体腔中生活的羽花蕾虫(Buddenbrockin plumatellae)。被唇类苔藓虫的体外寄生虫是车轮虫属(Trichodina)及脉翅目水蛉属(Sisyara)昆虫的幼虫。
由于其个虫体壁无钙质沉淀,故除一些休芽外,被唇类苔藓虫不能变为化石,目前尚不能确定其出现的地质年代,但据推测,被唇纲动物最早出现于中生代。
虽然有的学者将被唇纲分为羽苔虫目(Plumatellina)和梳苔is目(Pectinatellina)两个目,但多数学者直接在纲下设立一目即羽苔虫目,该目下分为4科:羽苔虫科、弗蕾苔虫科、冠足苔虫科和鸡冠苔虫科。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第2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