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鲟鱼和鳇鱼的鉴别方法
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鲟鱼是介于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之间相对低等的鱼类,现生鲟鱼共有27个种和亚种。我国水域生活着白鲟、达乌尔鳇、中华鲟、达氏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小体鲟、裸腹鲟(鲟鳇鱼)等8个种类。中华鲟主要分布于长江和近海,达氏鲟和白鲟分布于长江,西伯利亚鲟和小体鲟主要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裸腹鲟分布于新疆伊利河,施氏鲟和达乌尔鳇分布在黑龙江。除白鲟、裸腹鲟外,其它6种鲟鱼均有人工养殖,此外,还有引进物种(俄罗斯鲟、匙吻鲟等)及各种杂交鲟(大杂、西杂等)。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对常见的鲟鱼鳇鱼的鉴别方法作一简述,以提升对常见鲟鱼种类的认识。
一、鲟鱼与鳇鱼
鲟鱼:体呈梭形,头部尖,口部位于头部腹面。鳞片小且呈覆瓦状排列。尾鳍上叶长于下叶,呈歪形尾。
鳇鱼:体型较大,头部钝圆,口裂大。鳞片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尾鳍为正形尾,上下叶等长。
鲟属与鳇属的区别:鲟属口裂小,不达头侧,开口向下,鳇属口裂大,呈星月型,有时达头侧;鲟属吻须圆形,鳇属吻须扁平;鲟属左右鳃膜不相连,鳇属左右鳃膜相连。
二、中华鲟与长江鲟
中华鲟和长江鲟(达氏鲟)虽然都出生于长江,但生活区域不同。长江鲟为淡水定居性鱼类,分布于金沙江下游以及长江上游,虽属洄游性鱼类,但不作远距离的洄游。中华鲟生活在长江和近海中,属于海河远距离洄游性鱼类。繁殖期间成熟中华鲟在7月至8月从长江口溯江而上,一路跋涉于次年10月至11月,到达长江上游的产卵场繁殖,繁育孵化后的小中华鲟,又会沿着洄游路线,沿江而下到长江口,在第二年4月至5月入海。
中华鲟:体长可达4米以上。鳃耙数大于29,侧骨板宽大于高,侧骨板上方呈灰褐色或铁灰色,下方灰白色或乳白色,幼鱼皮肤粗糙,背部深绿色,腹部白色。具有5行骨板,其中两侧各有2行,腹部1行。中华鲟则喜动,喜欢贴着四壁和底部,到处游动。
长江鲟:体长一般不超过2米。鳃耙数小于30,侧骨板高大于宽,侧骨板上下方颜色差异不显著,幼鱼皮肤光滑或仅局部粗糙,背部呈深褐色,腹部黄白色。骨板行数与中华鲟相似,但体型较小。长江鲟喜静,游动缓慢。
三、常见鲟鱼的形态比较
俄罗斯鲟
中华鲟
俄罗斯鲟与其它鲟鱼的区别:俄罗斯鲟腹部为黄色,其它鲟鱼腹部不是黄色;俄罗斯鲟骨板发亮,其它鲟鱼骨板不发亮。
匙吻鲟
匙吻鲟与白鲟的区别:
匙吻鲟:吻端圆滑,口中无牙;白鲟吻端较尖,口中有牙。
施氏鲟:体呈深黑色,腹部银白色。具有独特的吻部形状,吻部尖且延长。骨板排列较为密集。
施氏鲟
施氏鲟与其它常见养殖鲟属鱼类的区别:侧面观,施氏鲟身体的最高点在第一块背骨板处,第一背骨板也是最大的骨板,其它鲟鱼身体的最高点不在第一块背骨板处,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
在鲟属鱼中,西伯利亚鲟、小体鲟无背鳍后骨板和臀后骨板,其它养殖鲟鱼有背鳍后骨板和(或)臀后骨板。
杂交鲟与纯种鲟鱼的区别:杂交鲟吻端较尖且上翘,大部分纯种鲟鱼吻端较圆钝;有的杂交鲟骨板离散不连续,纯种鲟鱼(鲟科)骨板连续;有的杂交鲟有2-4根吻须,纯种鲟鱼(鲟科)有4根吻须。
四、常见鳇鱼种类鉴别
黑龙江鳇:体型巨大,最大可达5米以上。背部深褐色,有不规则斑纹。腹部白色,骨板大而明显。
达氏鳇:体型稍小,但仍属大型鱼类。背部颜色较深,具金属光泽。鳞片显著,呈圆形。
五、三个鉴别方法
观察体型与颜色:鲟鱼一般体型较细长,颜色较为单一;鳇鱼体型庞大,颜色多变且有斑纹。
检查骨板与鳞片:鲟鱼的骨板细密且呈覆瓦状;鳇鱼的鳞片较大,易于识别。
留意吻部形状:部分鲟鱼比如施氏鲟具有独特的吻部特征,可作为鉴别的重要依据。
相关文章:探寻最古老的脊椎动物:鲟鱼及八种品种简介
(备注:本知乎号"刘文俊"欢迎您的光临!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不标题党。本文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请告知,欢迎指正和留言讨论,如有不同见解或者内容补充请私信或留言或评论分享!)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