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产养殖饲料有关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水产饲料中鱼粉替代、膨化饲料优缺点及高效应用、利用饲料改良鱼的肉质以及高效生态循环水养殖技术改良等行业热点问题,笔者将自己从业二十余年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作出简要阐述,望能对水产行业之发展有所裨益。
一、鱼粉替代之探索与思考
对于水产动物而言,鱼粉无疑是最好的饲料原料之一,但鱼粉替代是水产行业目前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随着水产养殖业对饲料需求的不断增加,饲料厂及配方师要面对鱼粉产量非但不能增加,还随时面临减产的现实,鱼粉替代技术引起了从业者的极大关注。笔者认为鱼粉替代不是完全替代,而应是部分替代、逐步替代,最终在某些水产养殖品种(如草鱼、鲤鱼等)上实现无鱼粉配方,在大多数品种上实现低鱼粉配方。
(一)鱼粉替代方案
在水产养殖技术、设施不断进步,饲料原料来源更加广泛,加工工艺日益精进,各种饲料添加剂日新月异的今天,实施鱼粉替代方案的条件已日趋成熟。替代鱼粉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合理应用各种动物性蛋白源如酶解鸡肉粉、喷雾干燥破壁血球蛋白、精加工肉骨粉以及昆虫蛋白等替代部分鱼粉。二是配合应用高品质去抗原植物蛋白源如发酵豆粕、酶解全脂大豆、发酵花生粕、发酵菜籽粕等原材料。三是适当提高饲料脂肪含量、降低蛋白含量并应用脂肪酸平衡及利用技术,使脂肪的生物利用度提升,从而达到节约饲料蛋白的目的。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水产动物脂肪酸平衡及利用技术研究和产品研发有了较大突破,及时有效应用此类成果对于降低饲料中鱼粉比例大有裨益。四是合理应用海藻类及酵母类产品。五是适当使用合成晶体氨基酸,平衡饲料蛋白营养,减少鱼粉用量。六是合理搭配应用新型饲料添加剂如:保肝健胃剂、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糖类代谢促进剂、脂肪代谢促进剂、免疫增强剂、诱食剂等功能性添加剂,有效提高饲料转化率,节约蛋白源,减少鱼粉用量。
(二)鱼粉替代方案实践验证
笔者在甲鱼饲料的鱼粉替代上做了多年工作,从实践验证来看,鱼粉比例从60%降至40%、植物性蛋白源从5%升至10%~15%,饲料的综合生产性能并不会比高鱼粉配方差。鳗鱼饲料鱼粉从65%降至50%~55%,植物蛋白源从3%~5%升到8%~10%,其生产性也能不受影响。因此,合理的鱼粉替代方案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利于品控,使饲料品质更稳定,还可以使养殖对象更健康、肉质风味及口感更佳,更有利于养殖产品的终端消费。
二、膨化水产饲料应用技术
(一)膨化水产饲料应用技术优缺点
膨化饲料在水产行业的兴起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膨化工艺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使饲料消化吸收更好、水中稳定性更优、投饲更方便等等。然而膨化工艺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加工成本偏高、高温高压导致的热敏性营养成分破坏及美拉德反应等情况也存在。在投喂环节,低水分的饲料迅速进入鱼体,在胃肠内吸水软化崩解形成食糜的过程也明显比软颗粒饲料长,特别是对于消化道较短的肉食性鱼类,会导致其消化吸收的时间不足,从而造成营养成分浪费,进而影响水质。
对于大多数鱼类,湿性软颗粒饲料是较理想的人工饲料,鱼类的天然饲料中无论是小鱼小虾、浮游生物,还是水草、藻类等大都是水分含量高且机体柔软的。多年来的养殖实践也证实投喂膨化饲料比投喂软颗粒料或冰鲜饲料的效果略差。典型的例子如甲鱼和大黄鱼养殖业,甲鱼膨化饲料推广应用已逾二十年,至今使用率仍不超过10%;大黄鱼养殖情况也没超过50%,特别是生长旺季,绝大多数养殖户还是选择投喂冰鲜饵料。究其根源,在于膨化饲料摄食率明显偏低以及局部营养缺乏,从而导致养殖产品生长效果略差。
(二)膨化水产饲料应用技术改良
笔者结合多年考察总结及实践验证,提出膨化饲料使用新模式:一是膨化饲料在投喂前增加预处理环节,即加水25%左右,以专用饲料搅拌机拌匀后静置20分钟~30分钟使水分充分吸透。这一过程完成了从干硬饲料向湿软饲料的转变,改善了饲料的适口性及硬度,使其被摄入鱼体后少吸水、易崩解、尽快形成食糜后进入消化吸收状态。这样既延长了饲料在消化道内的有效吸收时间,又缩短饲料总体停留周期,促进养殖品种更快排空胃肠,利于下次摄食,从而提高投饲率。二是在加水的同时,添加维生素及其他热敏性添加剂等,解决此类物质被高温破坏的问题,使膨化饲料营养更加全面,饲料转化利用率得以提高。
(三)膨化水产饲料改良技术验证
近年来,笔者在甲鱼、大黄鱼、鳜鱼、牛蛙等品种上均做了上述模式的验证。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某甲鱼养殖场外塘养殖生产中应用了此技术方案,500g左右的成鱼最高投饲率达1.5%以上,超过了软颗粒料,生长效果明显超过往年及周边用软颗料的养殖户;2019年10月~11月,在宁波某大黄鱼养殖海上网箱基地做了一个余月试验,水温保持20℃~23℃的条件下,正常投饲率在1.5%以上,月增重超过100g;牛蛙养殖户反馈,膨化饲料经这样处理再投喂,养殖对象摄食更稳定、肠炎等病害明显减少;在湖北,预处理膨化饲料喂养鳜鱼试验中也得到同样的结果。
综上,笔者认为,膨化水产饲料有必要采取投喂前加水及添加剂的技术方案,此方案可有效解决目前膨化饲料普遍存在的投饵率偏低、养殖对象生长较慢、局部营养缺乏、饲料转化率不理想、消化不良及病害较多等诸多问题。
三、饲料改良水产品肉质
(一)水产品消费市场现状
在人均年水产品消费量已达到48kg的今天,继续走数量增长型道路会造成投入越大、成本越高、风险越大,进而生产出许多不受消费者认可的无价亦无市次品。号称“国鱼”的宁德大黄鱼,因重量而不重质的盲目扩张,养出来的大黄鱼酒店不想要(点菜率低)、宴席不敢上(质次价廉上席没面子),只能靠一味降价走低端市场,传递到养殖端就是鱼价长期徘徊在成本线附近,相关从业者损失较大。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笔者以为,首先,养殖者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扩大规模;其次,饲料厂不大量赊销,而是注重饲料品质,提升养殖鱼类的品质。这样,一方面供求趋于平衡,价格自然稳中趋升;另一方面是品质提升,顾客消费体验良好,需求回暖,便有望进入良性循环。
饲料、养殖周期、水环境、养殖品种是影响养殖水产品品质的四大要素,而其中饲料是主要因素。
(二)饲料改良水产品肉质的探索
长期以来,在国人观念中,用饲料养出来的鱼就是低端不好吃的,野生的就是高端好吃的。像大黄鱼等鱼类,野生鱼天价且一鱼难求,而养殖鱼低价也少人问津。并不是用饲料就养不出高品质的鱼,真正高品质、高性能的饲料可以养出比野生品质更好吃、更安全的鱼。挪威的三文鱼誉满全球,价格不菲,目前我国每年进口量数以万吨计,这就是标准的配合饲料养殖产品;广东中山的脆肉鲩大名鼎鼎,秘诀就是其上市前四个月以蚕豆完全替代饲料养殖大规格草鱼,养成了现在的脆肉鲩。
非低密度流水养殖、非吊水廋身、更非品种变异,肉质发生变化的唯一原因是饲料变了。因此,养殖场需要重点考虑根据市场需求控制适当的养殖规模,饲料厂需要重点把握如何用高品质、高性价比的产品帮助养殖场养出品质优良、性价比高、受消费者欢迎的鱼。这两者有机结合,就可能实现饲料厂、养殖场、流通商、消费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2010年,饲料改良技术全面指导下养成的“周浦牌”中华鳖在浙江省杭州市参加行业评比,在诸多著名品牌中力压群雄,脱颖而出,荣获冠军。2019年,以饲料改良技术为基础养殖草鱼,养出了可以做生鱼片的草鱼,品质与浙江开化正宗清水鱼不相上下,十八元一斤无人还价,数千斤草鱼被抢购一空。
(三)饲料改良水产品肉质的思考
在物质丰富、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今的市场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市场,对于水产品消费者来说,鱼品质好,价格稍贵也可以考虑,消费体验良好,重复消费的可能性就变大;反之,则价格便宜也无人问津。目前行业最大的问题是生产端与消费端脱节,养殖场只顾大量养鱼,不顾鱼肉品质与消费者感受;流通商前端压价、后端提价以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卖不动就降价;而消费者用钱投票,产品性价比高消费体验良好就买,否则就改买其他产品。如将饲料改善肉质之理念与技术融入到水产行业发展之中,稳量提质稍涨价,注重消费体验,必将改变现状,促进行业健康有序良性发展。
四、“1360”理想水产养殖模式
(一)“1360”理想水产养殖模式
所谓“1360”,1是指建立一个养殖系统,投入一份饲料。3是经养殖生产、能源传递与物质循环、生态净化三个过程,产出三份水产品。6指采用控温、控光、物联、生态净水、多级养殖、饲料防病六大技术措施以实现顺利养殖,产出鱼虾鳖贝藻菜等六种产品。0指在循环养殖系统中物质与能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最终得到一个高产出、低成本、好品质、好风味、高效益的圆满结果。实现以上目标,是为理想水产养殖模式。
(二)“1360”理想水产养殖模式构想
现代水产养殖理论与实践证实,水产养殖中饲料的一次转化率仅为30%,其余的70%的物质进入养殖系统,如系统设计足够科学合理,将这70%的物质再循环重复利用,在此过程中补充光照及维持水温度以补充能量,使其在系统中最大限度利用转化成鱼虾鳖贝藻菜等产品是完全可能的。近几年比较热门的鱼菜共生及多营养层级养殖就是这种思路下的模式实践。如进一步精进设计、良性运转,使投入的饲料物质得以完全转化,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以鱼菜共生为例,一斤饲料正常可产出一斤鱼再加二十斤菜,以干物质计,饲料已完全转化。浙江省三门县的虾蟹贝池塘混养模式也可算是这种模式的雏形,其系统投入一吨饲料,可产出两吨以上水产品,转化效率较高。
(三)“1360”理想水产养殖模式展望
目前国内外盛行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均以集污、过滤、排污、强力增氧、高强度水循环、微生物净化等为技术路线,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设备投入与运转的高成本;投入的饲料仅经一次转化利用,浪费了宝贵资源,也没有将未转化的昂贵的饲料蛋白经硝化反硝化生物处理最终变成氮气逸出系统以解决氮的污染问题。如将“1360”的理念用之于循环水养殖,必将是行业的一次革命。
鱼粉替代、膨化饲料高效应用、养殖水产品肉质改良、高效生态循环水养殖,均为当下水产行业之热门话题,笔者基于多年实践观察理解与思考,作以上总结。如能将此四项技术进一步完善,充分运用于水产养殖生产经营之中,则高产高效、多元生态、低本高质、精准管理、方便可控、省时省工的理想水产养殖模式就有实现的可能。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将会定期向你推送本号信息!将为你精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