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作为提高渔业产量、保障食物供给的重要途径,大宗淡水鱼产业的发展受到各主产国的重视。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迅速,表现在产量显著增长、产值不断提高,并且在结构和模式上发生明显变化。在当前人口增长、消费升级、技术设备不断改进、环保要求更加强烈的背景下,世界大宗淡水鱼产业的发展呈现一系列的新特点和新动向。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大宗淡水鱼生产国和消费国,相关情况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把握。本文概述世界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为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产量由快速增长转为稳定增长
上世纪50年代起至今,世界淡水鱼的产量显著增长。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数据显示,世界淡水鱼总产量”由1950年的151.37万吨增至2011年的4535.54万吨,增长了28.96倍,年均增长5.73%。其中,大宗淡水鱼产量由1950年的13.97万吨增至2011年的1995.94万吨,增长了141.88倍,年均增长率为8.47%。相对于淡水鱼整体,大宗淡水鱼的增产速度更快。
世界大宗淡水鱼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今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1950年至1957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产量连年大幅增产,由13.97万吨增至67.55万吨,增长了3.8倍,年均增长25.25%。第二个发展阶段是195g年到1979年,该时期世界大宗淡水鱼产量变化以调整波动为主,虽然总体保持增长势头,但增速放缓、波动加大,一些年份还出现负增长,在此期间,大宗淡水鱼产量由65.80万吨增至106.93万吨,增长了62.52%,年均增长率为2.34%。第三个发展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6年,该时期大宗淡水鱼产量增长再度加快,由117.40万吨增至1017.45万吨,增长了7.67倍,年均增长14.45%。第四个发展阶段是1997年至2011年,在此期间,大宗淡水鱼产量增速趋稳,由1053.25万吨增至1995.94万吨,增长了89.5%,年均增长率为4.67%。可以说,当前世界大宗淡水鱼产量由快速增长逐渐转为稳定增长。
同时,淡水鱼产业在世界渔业的份额也有所增加,1950年世界淡水鱼产量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比例为8.35%,到2011年该比例跃升至25.44%,说明在世界渔业格局中淡水鱼产业的重要性增强。总体而言,大宗淡水鱼产业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在世界淡水渔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淡水鱼产量的扩大,其产值也不断攀升,并且增长速度略快于产量增速。1984年~2011年,世界养殖淡水鱼总产值由38.51亿美元增长到559.80亿美元,增长了13.54倍,年均增长率为10.42%。而养殖淡水鱼产量则由1984年的333.50万吨增至3559.94万吨,增长了9.67倍,年均增长率为9.17%。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以来,养殖大宗淡水鱼产值占世界养殖淡水鱼的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产值份额由1984年的64.03%降至2011年的48.34%。大宗淡水鱼产量份额呈先升后降趋势,而产值份额持续减少,这与其他养殖品种的快速崛起和大宗淡水鱼继续增产增值的难度加大等因素紧密相关。今后一个时期内,大宗淡水鱼产量变化将趋于稳定。
养殖为主导 捕捞比重下降
淡水鱼的获取方式包括养殖和捕捞两种,世界淡水鱼在历史上以捕捞为主。但由于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淡水渔业资源也随之退化,世界捕捞淡水鱼产量加速减少。于是,世界淡水鱼产业必然地走上了依靠养殖的道路,养殖产量的增长对淡水鱼产业发展贡献巨大。
世界淡水鱼获取方式由捕捞为主转向以养殖为主。1950年,世界淡水鱼的捕捞产量为131.46万吨,占世界淡水鱼总产的比例为86.85%;养殖淡水鱼产量为19.91万吨,占世界产量的份额是13.15%。到1986年,养殖产量的比重超过捕捞,淡水鱼主要依靠捕捞的传统格局不复存在。到2011年,捕捞淡水鱼产量为975.60万吨,比1950年增长了6.42倍,年均增长率为3.41%,占淡水鱼总产量的份额降至2011年的21.5l%;2011年养殖淡水鱼产量为3559.94万吨,比1950年增长了177.82倍,年均增长8.87%,养殖淡水鱼产量占淡水鱼总产的份额跃升至78.49%。整体而言,养殖方式在淡水鱼产业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各国情况不同,其淡水鱼获取结构也就存在差异,一些国家淡水鱼获取方式仍以捕捞为主。例如,亚洲的缅甸和柬埔寨,非洲的尼日利亚、坦桑尼亚、刚果金、肯尼亚、乌干达和马里,欧洲的俄罗斯以及北美洲的墨西哥等国的捕捞淡水鱼产量超过养殖产量。近年来,上述国家中俄罗斯、缅甸、柬埔寨、尼日利亚的养殖淡水鱼产量增长较快,特别是俄罗斯、缅甸和尼日利亚的养殖与捕捞份额差距加速缩小,其他国家的养殖淡水鱼产量仍处于低水平。
大宗淡水鱼以养殖为主的结构在1950年便已经确立,此后捕捞产量的比例持续减少。1950年大宗淡水鱼捕捞产量由3.44万吨增至2011年的15.20万吨,增长3.41倍,年均增长2.46%,占大宗淡水鱼总产量的比例由24.66%降至0.76%;同时,养殖大宗淡水鱼产量由1950年的10.52万吨增至2011年的1980.75万吨,增长187.22倍,年均增长8.97%,养殖产量占大宗淡水鱼总产的比例由75.34%增至99.24%,养殖方式在大宗淡水鱼获取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地位。少数国家的大宗淡水鱼产量获取主要依靠捕捞获得,如墨西哥、土耳其、泰国、哈萨克斯坦、韩国和斯洛伐克等。其中,韩国、哈萨克斯坦、泰国、斯洛伐克和墨西哥的养殖大宗淡水鱼经历了产量由高速增长转为大幅下降的过程。
主要品种稳定 优势品种发展迅速
在养殖品种结构上,粮农组织渔业统计将养殖淡水鱼分为鲤科鱼类、杂项淡水鱼类、罗非鱼和其他慈鲷类三种。当前,鲤科鱼类产量占主导地位,在世界养殖淡水鱼产量中约占七成;其次为杂项淡水鱼类,在世界养殖淡水鱼的产量中约占两成;其余为罗非鱼和其他慈鲷类,份额约为一成。而在1950年至今的发展趋势上,鲤科鱼类、罗非鱼和其他慈鲷类二者的比重提高,杂项淡水鱼的比重降低。产量增长率上,罗非鱼和其他鲷类增长最快,年均增速为11.32%,其次是鲤科鱼类,年均增长9.14%,而杂项淡水鱼年均增长7.65%。总体而言,品种结构基本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养殖淡水鱼中的优势品种发展迅速,各国有集中资源扶持优势品种发展的趋向。如印尼的罗非鱼养殖战略、越南的鲶鱼养殖战略、美国的斑点叉尾鲴养殖战略、尼日利亚的尼罗鲈养殖战略,都是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品种和制定长期发展战略的做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大宗淡水鱼产量比例下降 各品种产量份额有所变化
世界大宗淡水鱼内部的产量结构有明显变化。在青、草、鲢、鲤、鳙、鲫、鳊的总产量中,产量份额最大的品种经历了鲤鱼~鲢鱼—草鱼~鲢鱼的转变。具体的,鲤鱼的产量显著增长,由1950年的4.11万吨增至2011年的373.34万吨,但其产量占大宗淡水鱼产量总和份额呈下降趋势,由1950年的39.07%降至2011年的18.85%。鲢鱼的产量由1950年的3万吨增至2011年的534.96万吨,其产量份额较为稳定、略有下降,由1950年的28.53%变为2011年的27.01%。草鱼的产量由1950年的1.05万吨增至2011年的457.47万吨,产量份额大幅增长,由1950年的10%增至2011年的23.10%。鳙鱼的产量由1950年的1.53万吨增至270.54万吨,产量份额由1950年的14.54%降至2011年的13.66%。鲫鱼的产量山1950年的0.30万吨增至229.85万吨,产量份额显著增长,由1950年的2.83%增至2011年的11.60%。青鱼的产量由1950年的0.2万吨增至2011年的46.8万吨,产量份额一直不高,由1950年的1.89%增至2011年的2.36%。而从年均增长率来看,增长率的排名由高到低分别是鲫鱼、草鱼、青鱼、鳊鱼、鲢鱼、鳙鱼和鲤鱼,其中,鲫鱼产量年均增长11.52%,草鱼年均增长10.47%,而鲤鱼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为7.67%,相对于大宗淡水鱼其他品种,鲤鱼的增产速度较慢。
整体来看,中国大宗淡水鱼的产量增长速度快于世界,除鲢鱼外,其他品种的年均增长率都高于世界水平,特别是鲤鱼和鲫鱼年均增长率显著较快。
中国大宗淡水鱼产量在世界占有较大份额。2011年,中国贡献了世界全面青鱼和鳙鱼产量。中国的鳙鱼、鲫鱼、草鱼产量均占世界的97%以上。鲤鱼和鲢鱼占世界的份额在70%左右。
除了七个大宗淡水鱼以外,世界上还有几种重要的淡水鱼的生产取得了较大进步。其一是喀拉鳃(Cmlacatla),主产国为印度、缅甸等几个南亚国家,属于高档的鲤科鱼类,有较高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价格,养殖产量由1950年的3869吨增至2011年的241.12万吨,年均增长11.13%。其二是露斯塔野鲮(Labeorohita),主产国为印度、泰国等国,群体产量高及外形美观、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肌间刺少、营养丰富等特点,养殖产量由1950年的3782吨增至2011年的144.23万吨,年均增长10.23%。其三是麦瑞加拉鲮(Ci~nusmrigala),个体大,适应性强,抗病能力较强,繁殖能力好,世界养殖产量由1950年的678吨增至2011年的34.07万吨,年均增长10.73%。
杂项淡水鱼比重降低 发展较好的品种值得关注
杂项淡水鱼的养殖产量由1950年的7.24万吨增至2011年的648.40万吨,产量占世界淡水鱼的比重下降,由1950年的36.36%降至2010年的18.21%。按2011年产量由高到低排序,其中比较重要的淡水鱼品种有乌鳢、胡子鲶、鲶鱼、斑点叉尾、黄鳝、桂鱼、黄颡鱼、加州鲈、非洲鲶鱼和蓝鲨。这十个品种的产量总和为302.64万吨,占杂项淡水鱼总产量的46.67%。
杂项淡水鱼类中发展较快的品种有:乌鳢由1976年的2吨增至2011年的44.67万吨,年均增长31.48%。鲶鱼被称为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养殖鱼类,从1982年的53吨增至2011年的39.80万吨,年均增长36.03%。世界鲶鱼产量大多来自越南,越南正集中全国之力,把鲶鱼打造成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品种。1995年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淡水鱼品种是黄鳝、乌鳢、加州鲈和鲶鱼。
罗非鱼类养殖产量增速快于鲤科鱼类
罗非鱼和慈鲷类的养殖产量由1950年的5718吨增至201]年的395.80万吨,增长速度快于鲤科鱼类和杂项淡水鱼类,占淡水鱼产量的比例快速增加,从1950年的2.87%增至2011年的11.12%。罗非鱼作为世界水产业的重点科研培养的淡水养殖鱼类,且被誉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产量增长显著,特别是1990年以后的增长更是令世界瞩目。以尼罗罗非鱼为例,其产量由1950年的1590吨增至279.04万吨,年均增长13.03%,增长势头强劲。
地区差异性明显 亚洲国家为主
在养殖大宗淡水鱼的地区分布上,主产国以亚洲国家为主,增长也集中在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印度、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从发展程度看,大宗淡水鱼产量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而发达国家所占份额较小。
1950年~2011年,亚洲淡水鱼产量由17.17万吨增至121.90万吨,年均增长3.27%;亚洲淡水鱼养殖产量占世界淡水鱼养殖产量的比重由86.25%增至93.25%。亚洲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由8.41万吨增至1943.99万吨,年均增长9.33%,而且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占世界大宗淡水鱼养殖产量的比例也从79.90%增至98.14%,占世界大宗淡水鱼产量的绝对主导地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报告称,上述成绩主要归功于中国。亚洲其它一些水产养殖大国包括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泰国、缅甸、菲律宾等国,也是世界上产量领先的大宗淡水鱼主产国,重视推动大宗淡水鱼产业发展,产量经历了快速发展。
欧洲是传统的海洋渔业国家,对淡水养殖渔业的重视程度不如海洋渔业,占世界产量的比例呈萎缩趋势,但其产值占世界的比重要高于产量的比重。欧洲淡水鱼养殖产量由1950年的2.01万吨增至2011年的24.40万吨,年均增长4.17%,占世界份额则由1950年的10.12%降至2011年的0.69%。在大宗淡水鱼方面,主产国为俄罗斯、乌克兰、捷克、白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国。这些主产国在上世纪50年代大宗淡水鱼的产量有所增长,但在90年代急速下降,此后缓慢恢复,到21世纪趋于稳定。非洲大宗淡水鱼主要产自埃及,作为世界第七位的大宗淡水鱼生产国,埃及产量从1950年的1300吨增至2011年的10.37万吨,年均增长7.44%。
南北美洲养殖淡水鱼产量占世界的比重也较小。淡水鱼养殖产量由1950年的5027吨增至2011年的93.75万吨,淡水鱼养殖产量占世界的份额1950年为2.53%,2011年为2.63%,变化不大。巴西和古巴是南北美洲大宗淡水鱼的主产国,巴西产量由1995年的16865吨增至26038吨,年均增长2.75%:古巴产量由1976年的100吨增至2011年的14691.8吨,年均增长15.32%。
大洋洲的养殖淡水鱼增长速度快。1982年,养殖大宗淡水鱼产量仅为2吨,到2011年为450吨。大洋洲的大宗淡水鱼主产国为澳大利亚。
发展中国家的养殖淡水鱼产量快速增加,占世界的份额由1950年的42.08%增至2011年的83.86%。相反,发达国家淡水鱼产业发展遭遇停滞或呈现负增长,占世界产量的比例由1950年的34.42%降至1.95%。这与养殖成本增加、政府补贴削减、消费结构升级和外部竞争强烈等因素有关。
养殖模式多元化新技术推广应用
当前,世界淡水养殖业正处在由传统到现代的模式转变中,新老发展方式并存且逐渐转轨。先进科技开始在水产养殖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传统粗放式的养殖正在向精养式养殖、工厂化养殖等方向转化发展。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促进淡水鱼养殖产业调整升级。
当前,池塘养殖是最主要的养殖方法,网箱养殖和温流水养殖是近十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先进养殖方法。工厂化养殖发展迅速,它利用网箱完成亲鱼产卵、苗种培育、商品鱼养殖以及饵料培养等一系列生产过程,在美国和俄罗斯等发达国家体现得较为明显,发展中国家处于起步阶段。工厂化养鱼等高效集约养殖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使用赋予了产业发展新的活力,渔业应用科技的程度在不断提高,依靠投入和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正在改变。
此外,大宗淡水鱼产业在育种改良、营养饲料、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科研进展迅速。例如匈牙利、中国、印度等主产国在鲤科鱼类的遗传育种方面取得成绩,培育和推广了高质量的新品种:美国通过饲料的人工自动投喂技术提高效率;中国、日本、泰国等国在鲤科鱼类的主要疾病研究取得一定经验等。先进技术的运用为大宗淡水鱼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休闲渔业快速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追求的提高,渔业越来越多地与第二、三产业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产值和效率,促进了现代渔业的发展。近年来,休闲渔业蓬勃发展。休闲渔业是一种新型渔业经营形式,以水生动植物为主要对象,通过对资源、环境和人力进行一种全新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将现代渔业与旅游、观光、健身、餐饮及科普等有机结合的生产经营方式。目前休闲渔业已经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新领域。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休闲渔业发展迅速。
美国是当今休闲渔业发达的国家,休闲渔业规模大,参与人数多,科技含量高,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由于商业渔业的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远不如休闲渔业好,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休闲渔业特别重视,休闲渔业已经成为现代渔业的支柱产业。休闲渔业产值约为常规渔业的3倍以上,同时还带动了旅游、餐饮、宾馆、娱乐、车船、交通、渔具、运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美国的淡水渔业主要为休闲渔业服务,罗非鱼是休闲渔业的饵料鱼,鳟鱼养殖也主要用于放流和休闲渔业。根据美国休闲渔业协会(ASA)2008年的报告,在美国3000万16岁以上的钓鱼爱好者中,有2500万是淡水钓鱼爱好者。休闲渔业对淡水渔业和内陆渔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澳大利亚在发展休闲渔业过程中特别重视将产业发展和保护资源环境紧密结合,注重人的活动与渔业资源的协调发展。
休闲渔业以其产值高、产业链长、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成为淡水渔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产业升级的有效手段,成为渔业的新经济增长点。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