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来西亚渔业合作前景分析
马来西亚渔业资源丰富,渔业在其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系统介绍了中国—马来西亚渔业合作的现状,并在“一带一路”倡议和马来西亚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21—2025)、马来西亚国家农业计划框架下提出了具体渔业合作建议,为进一步推动中马渔业合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马来西亚位于东南亚地区,处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面积约33.0万km²,海岸线曲折,全长3432km,大陆架面积41.8km²。马来西亚发展渔业的自然条件优越,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无台风、海啸、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影响。渔业经济作为马来西亚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政府高度重视。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马来西亚,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将双边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8年8月,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访问中国,双方一致同意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深化务实合作。马方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愿同中方加强各方面互联互通和全面合作。中马双方积极落实《关于通过中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推动双方经济发展的谅解备忘录》,探讨制定相关规划纲要,加强基础设施、产能、农渔业等领域合作。在该背景下,提出中国—马来西亚渔业合作建议,对于深化中国—马来西亚渔业双边合作有重要意义。
一、马来西亚渔业现状
马来西亚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具有经济价值的可捕鱼类达80多种,还有种类繁多的虾蟹类和软体动物。根据马来西亚2019年度渔业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马来西亚渔业总产量为187万t,渔业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2%,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马来西亚渔业经济总体上发展潜力较大,发展速度较快。
(一)捕捞渔业
马来西亚渔业以捕捞渔业为主(见图1),2019年总捕捞量为145万t,占渔业总产量的77.7%,总产值27亿美元。捕捞产量中包括38.5%的中上层鱼类,24.6%的底栖鱼类和36.9%的虾、鱿鱼及其他鱼类;海洋捕捞占捕捞总量的99.6%。2019年,马来西亚共有5.09万艘获得许可的渔船,近84%是在近岸海域使用传统渔具和鳀鱼围网作业的船只;共有12.66万名渔民从事捕捞工作,渔业在解决就业和消除贫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水产养殖
近年来,由于近岸海域渔业资源被过度开发,马来西亚政府对沿岸渔业资源实施养护与管理,并限制沿岸渔区的捕捞量等,引导渔民转移到水产养殖、食品加工、深远海渔业捕捞领域。2019年,马来西亚共有3.47万hm²水面被用于水产养殖,包括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水泥池养殖、围栏养殖、矿区蓄水池养殖等模式(见表1、表2)。水产养殖产量达41.18万t,其中75%来自海水养殖。水产养殖种类超过16种,海水养殖品种主要为对虾、鲷鱼、金目鲈鱼等;淡水养殖品种主要为巴沙鱼、罗非鱼等。
(三)水产品消费及水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
渔业是马来西亚生产食物、提供营养、促进收入和间接改善社区福利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在提升产量、附加值和自给自足水平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2018年,马来西亚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为46.94kg/(人·年),为东南亚地区最高,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9倍,渔业出口额为7.6亿美元,进口额为10.4亿美元(见图2)。2019年,渔业出口额为8.95亿美元,同比增长18%,进口额为11.48亿美元,同比增长10%。
(四)渔业相关政策及管理部门框架
为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1985年,马来西亚颁布了《渔业法》,并根据该法制定条例,为渔业资源和水产养殖管理提供法律框架。2000年开始,马来西亚政府为渔民提供各种补贴以鼓励居民从事渔业,增加就业机会。2013年,马来西亚渔业部颁布《防止、制止和消除非法、未报告和不受管制(IUU)捕鱼的国家行动计划》,有效管理非法捕鱼活动。2016年,马来西亚农业与农基工业部在渔业保护条例(控制濒危鱼类)下新增七种鱼类,以保护其海域的鱼类种类。图3为马来西亚渔业管理部门行政框架。
二、中国—马来西亚渔业合作现状
自1974年与马来西亚正式建交以来,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与马来西亚的经贸合作,特别是农业领域的合作。2003年,中马签署了政府间农业合作协定。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马来西亚,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将双边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及国际产能合作过程中,马来西亚率先响应、积极参与,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国家。2020年11月,包括中国、马来西亚在内的15方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采用负面清单对制造业、农业、林业、渔业、采矿业等五个非服务业领域投资作出较高水平开放承诺。2021年5月,李克强总理同马来西亚总理穆希丁举行视频会晤,双方同意继续在经贸投资、农业、海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更好实现互利共赢。另外,在国家相关部委及高校、科研院所层面,项目合作加快实施,如在“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农业农村部‘一带一路’热带国家水产养殖科技合作项目”等多个重大涉渔国际合作项目推动下,中国与马来西亚国家政府渔业管理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水产企业等在水产养殖领域开展了务实深入合作。当前一系列中马农业和经贸领域备忘录及合作框架的签署为双方开展渔业合作提供了保证。通过开展中国与马来西亚海洋渔业科技创新联合研发(见表3),加强海洋渔业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分享和推广中国成功经验,有效提升渔业经济发展水平,也进一步增强中国—马来西亚双边的政治互信,推动区域内互惠共赢。
三、中国—马来西亚渔业科技合作建议
渔业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的“重头戏”,针对马来西亚渔业现状及整体渔业科技水平,中马渔业科技合作仍需要在水产苗种繁育、水产病害防控技术、水产养殖模式及技术装备、渔业合作交流机制构建等方面加强合作,提升马来西亚水产养殖技术与管理水平,助力马来西亚渔业可持续发展。
(一)开展水产苗种繁育合作
马来西亚十分重视水产苗种繁育工作,2019年,共生产苗种66.5亿条,54.2亿条来自咸水孵化场,其中,520个私营孵化场生产的苗种占总苗种产量的97.7%,品种包括石斑鱼、鲷鱼、鲈鱼、牡蛎、海虾、鲶鱼等,国营孵化场生产量占2.3%,水产苗种繁育问题仍然突出。因而,马来西亚亟需大力发展水产种苗繁育,保障国家水产苗种生产的可持续性。针对马来西亚水产适养种类优质种苗匮乏的突出问题和发展现代渔业的技术需求,我国可发挥种质资源和遗传选育技术的优势,依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承担的科技部海洋渔业国际合作基地等高层次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开展水产苗种繁育联合攻关,帮助其构建完善的苗种规模化培育技术体系,培育出适宜的优良性状新品种,在马来西亚当地推广养殖,促进马来西亚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同时,可适当将马来西亚的优良水产种质资源引进国内,改善国内水产种质资源的品质。
(二)开展水产病害防控技术研究
马来西亚水产动物病害问题逐年加剧,饲料投喂不当、养殖密度过高等导致池塘养殖、浅海鱼虾网箱养殖过程中寄生虫严重,细菌、病毒引起的水产疾病也时有发生。马来西亚拥有一批优秀的水产疫病防治研究专家,在对虾新发病和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但在鱼病防控技术和水产用疫苗研发方面有待加强。中国具有完备的生物安保防控体系,包括水生动物病原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海水养殖重大疫病的集成化诊疗防控技术、水产疾病远程诊断系统等。前期我国与马来西亚登嘉楼大学科研人员开展了偷死野田村病毒病诊断技术及疫病防控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下一步将继续依托对虾白斑病、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参考实验室、中马水生动物健康协作和研究网络及中马泰虾类病害防控联合实验等合作平台,继续深入开展海水养殖动物新发和重大疫病的病原学、分子流行病学、健康养殖技术和防控药物的研究,有效提升马来西亚水产病害防控水平。
(三)完善马来西亚水产养殖模式,提升水产养殖技术装备水平
马来西亚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在水产养殖模式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划,在开放性沿海水域发展工厂化网箱养殖,利用池塘、矿坑和带有流水系统的水泥池发展传统养殖业。但整体水平上仍存在水产养殖设施简陋且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制约了渔业产业发展,急需中国关键配套技术支撑。中马双方可在健康高效养殖与设施设备技术方面开展应用与示范,针对海上大网箱养殖开展技术转移、指导和服务,提升马来西亚水产养殖装备与技术水平,提高当地水产养殖的现代化水平,推动水产养殖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深化中国—马来西亚国际渔业科技交流合作
深化中国—马来西亚国际渔业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中马渔业合作水平和效率。一是在开展合作项目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内外科研单位的协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各高校、科研机构、涉渔企业的科技优势,通过开展技术合作建设联合实验室,签署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合作协议等方式,对双方关心的新课题、新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二是定期举办“丝路国家水产养殖技术国际论坛”等国际学术研讨会,推进双方在渔业科技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三是通过短期培训进修、合作研究、技术考察以及派遣专家顾问等方式,帮助马来西亚加强渔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升其渔业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四是助推马来西亚涉渔机构加入国际水产养殖科技与产业发展联盟,依托平台科研资源优势,围绕双方共同关注的海藻养殖、热带生物资源开发、水生动物疫病防控等热点内容优先开展务实合作,推进渔业科技国际协同创新。
四、结语
根据马来西亚国家发展战略及渔业发展现状,未来中马渔业合作大有可为,应着重在水产苗种繁育、水产养殖技术推广、水产病害防控、水产养殖装备研发及人文科技交流等领域加强合作,实现优势资源共享。继续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来西亚国家发展战略,进一步拓展渔业领域务实合作,打造渔业互联互通和合作示范项目,为两国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作者:赵付文、徐甲坤、刘志鸿、商飞、许华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