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器官坏死病
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
1.病原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 IHNV),病毒颗粒呈子弹形,大小为120~300×60~100nm,单链RNA,有囊膜。病毒在FHM、RTG-2、CHSE-214、PG、R、EPC、STE-137 等细胞株上复制生长,并出现细胞病变(CPE),生长温度为4~20℃,最适温度15℃。
2.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虹鳟、硬头鳟、银鳟和大西洋鲑等鲑科鱼类的鱼苗及当年鱼种,尤其是刚孵出的鱼苗死亡率可达100%,1 龄鱼种的感染率与死亡率明显下降,2 龄以上鱼基本不发病。流行水温为8~15℃。可通过水平和垂直两种方式传播。
3.症状及病理变化
病鱼体色发黑,出现昏睡,或游动缓慢,时而出现痉挛,往往在剧烈游动后不久即死。病鱼眼球突出,腹部膨大,鳍条基部充血,出血,肛门处常拖有一条不透明的粘液粪便。口腔、骨骼肌、脂肪组织、腹膜、脑膜、鳔、心包膜、肠及鱼苗的卵黄囊等出血。肾脏及脾脏的造血组织严重坏死,病情严重时肾小管及肝脏也发生局部坏死,胃、肠固有膜的颗粒细胞、部分胰腺的腺末旁及胰岛细胞也发生变性、坏死。胞浆内常可见包涵体。
4.诊断方法
(1)根据症状及病理变化作出初诊。与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相比较,该病的病鱼肛门后面拖的一条粘液便比较粗长、结构粗糙。
(2)取病鱼的肾脏和消化道石蜡切片观察,如造血组织严重坏死,胃肠固有膜的颗粒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可作进一步诊断。
(3)采用免疫学方法(中和试验、IFAT、ELISA)或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可确诊。
患病虹鳟腹部膨大,体表出血、出血(仿山崎隆义)
患病虹鳟鱼苗肌肉出血(仿山崎隆义)
患病鲑鱼苗肌肉出血(仿W.Ahne)
患病虹鳟肾造血组织坏死H.E ×400(仿P.George)
5.防治方法
(1)加强综合预防措施,严格检疫制度,发现病鱼及时隔离销毁。
(2)受精卵用50毫克/升浓度的PVP-I,药浴15分钟,并在17~20℃孵化。
(3)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等免疫增强剂,增强机体免疫力有一定作用。
另请参阅中国西南渔业网相关文章!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