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淡水养殖中的病害防治
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传统的水产养殖方法逐渐向着集约化、高密度化的方向转变,随着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产动物病害问题日益显现。我国淡水养殖面积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首位,我国的淡水养殖产量占水产养殖产量的3/4,较为常见的淡水养殖产品有鱼、虾、蟹等。
1 淡水养殖中的常见疾病
1.1 危害较为严重的养殖病害种类
水产养殖病害的病原菌有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1)病毒性疾病有草鱼出血病、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弹状病毒病、虹彩病毒病、疱疹病毒病、鳗鱼的狂游病等。
(2)细菌性疾病有细菌性烂鳃病、白皮病、白头白嘴病、赤皮病、竖鳞病、鲤白云病、细菌性败血症、细菌性肠炎病、疖疮病、打印病、爱德华氏病等。
(3)真菌性疾病有水霉病、鳃霉病、虹鳟内脏真菌病、鱼醉菌病等。
(4)寄生虫病有粘孢子虫病、车轮虫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复口吸虫病、脑粘体虫眩晕病、单极虫肠道瘤病、中华蚤病和锚头蚤病等。
1.2 亚硝酸盐中毒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其形成主要由于残存在池底的饵料、粪便、死藻等物质分解成有毒性的氨氮,然后转化为亚硝酸盐,或者不恰当时间使用化学消毒剂将硝化细菌等微生物杀灭,从而造成亚硝酸盐集聚。养殖中后期,水体温度变高,底层的有机物积累过多,耗氧量大,厌氧微生物繁殖加快,亚硝酸盐很容易超标。正常情况下亚硝酸盐应当在0.1ppm以下。
水中过高的亚硝酸盐在鱼类呼吸时直接通过鳃进入血液中,使得鱼类血液中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数量减少,致使血液的氧气承载能力下降,进食量减少,器官缺氧。一般是从鱼类的鳃部开始病变的,继而影响鱼类的呼吸和平衡能力。出现病变的鱼类血液一般都是黑紫色或者红褐色,鱼类血液成分的转变使得内脏皮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皮膜渗透能力降低,造成组织充血,出现和出血症较为接近的情况。
高浓度的亚硝酸盐不仅直接危害养殖动物,同时由于它的长期蓄积中毒作用,导致鱼虾等抗病力降低,招致各种病原菌的侵袭,故被视为水产动物的致病根源,严重时会全池爆发疾病,引起大量死亡,其诱发草鱼出血病就是其中一种。亚硝酸盐对虾蟹的毒性更大,主要表现为对肝脏的损害,虾蟹中毒时鳃受损变黑,最后死亡。即使达不到致死浓度,也会导致生理功能紊乱,影响生长,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
2 淡水养殖病害防治措施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应以“预防为主,防治并重”为原则,遵循《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大力推行健康的水产养殖技术,加强水产养殖各个环节中的科学规范管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产动物的疾病困扰。
2.1 正确诊断病情,确保对症下药
养殖对象一旦发生疾病,应立即到现场询问发病情况、病程变化,测试水质,解剖病鱼,查看病灶,镜检寄生虫,必要时还应做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以便于正确诊断病情,同时要测量水体体积,根据水温、水质、天气、鱼体规格、药物有效含量、发病严重程度等因素确定外用药使用量,根据养殖品种、投饲量等因素确定内服药物用量,使用水产养殖用药应当符合《兽药管理条例》和农业部《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选用高效、速效、长效且毒性小、副作用小的药物,不用高毒、高残留的药物。
2.2 针对病原体展开控制和消灭工作
选用优质苗种,依据《水产苗种管理办法》对苗种进行检验,一是苗种必须来源于良种场;二是苗种的生产条件和机械设备能够满足生产标准提出的要求。与此同时养殖场的日常消毒工作要更加严格,在养殖工作过程中要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必要时还需用生石灰、漂白粉等改善水质。从苗种、饵料以及场地等方面对疾病的传播进行控制。
2.3 提升水产品的抗病能力
除了来源于外界的防治措施之外,还需要提升水产品自身的抗病能力。
2.3.1 合理的放养
根据养殖场环境、水质选择适宜的品种,确定是养殖单一品种还是混养,做到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的混养种类。放养鱼苗应选择体色正常、健壮活泼的个体,必要时用显微镜进行镜检,鱼虾蟹苗下池前都要用高锰酸钾或食盐水溶液进行浸体消毒。放养密度的大小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和饵料状况、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等决定。如此便能有效地净化水质,增强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2.3.2 科学的投饵
在使用饵料前对池塘的实际饲养情况展开详尽的调查,投放饵料要做到:饵料的品种多样性与营养的全面性相结合,定量投放与灵活投放相结合,保证天气、水文以及水质等外部环境满足饵料投放要求,同时必须要使用安全无公害的绿色饵料,依据实际养殖情况向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天然矿物质等。
2.3.3 适宜的水质
减少水体中有机废物的堆积,定期检测水质,灵活采取增加氧气、换水、全池泼洒食盐水溶液或复合维生素、培养或增加优质藻类、添加具有去除亚硝酸盐能力的微生态制剂、施肥等合理的措施做好水质的调节管理。
3 结语
针对当前水产病害防治的现状,加强病害的基础性研究工作,针对病原体展开控制和消灭工作,提升水产品的自身抗病能力,并从病原检疫与病情监测、药物及免疫防治、生态环境调控治理、抗病遗传选育、健康管理等方面去综合性地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对水产养殖动物病害进行综合防治,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之路。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