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来水厂原水藻类的危害及如何有效处理
一.自来水厂原水藻类爆发原因
1. 水体富营养化: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过剩,为藻类生长提供充足养分。
2. 气候条件适宜:藻类适宜生长温度多在20℃以上,春夏交替及夏季高温时,水温升高,光照充足,藻类生长代谢加快。降雨量偏少使水体流动性差,进一步促进藻类繁殖。
3. 水体环境特性:低浊度水体中藻类可获得更多光照,促进光合作用;水体分层现象使藻类集中在表层,形成优势生长环境。
4. 藻类自身特性:蓝藻等藻类具有气囊,可垂直迁移,更好地竞争光照和营养盐;还能分泌物质抑制其他藻类生长,增强自身竞争优势。
二.水库原水中的藻类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绿藻、硅藻、蓝藻等。不同藻类具有不同的特性,水厂在处理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下是针对不同藻类的处理方法:
1.绿藻:混凝除藻:绿藻对混凝剂投量的调整极为敏感,混凝剂投加量需根据绿藻数量进行调整,一般需高于去除浊度所需的投加量。
1.2预氧化除藻:绿藻可用氯、臭氧、高锰酸钾或二氧化氯等氧化剂进行预氧化,以提高去除效果。
2.硅藻:混凝除藻:去除硅藻时可单独投加硫酸铝,如某水厂在硅藻高繁殖期将投铝量从平时的1.2 mg/L增加到3.0 mg/L,可有效减少进入滤池的藻类数量。
2.2直接过滤:采用均质砂滤池或双层滤料滤池进行直接过滤,藻类去除率约为15%~75%。
3.蓝藻:混凝除藻:蓝藻对混凝剂投量的调整极为敏感,混凝剂投加量需根据蓝藻数量进行调整。
3.3多点加氯技术:在保证出厂水微生物安全性的前提下,将氯分散多点投加,如在取水口、混凝池前、砂滤池前等位置加氯,可破坏藻细胞结构,降低原水中藻类密度,同时减轻各工艺单元的处理负荷。
4.其他藻类:气浮除藻:对于藻类数量较多且不易沉淀的情况,采用气浮法可有效除藻,如高效浅层气浮工艺应用于低浊度高藻水的处理效果明显,藻类去除率>80%。
4.4慢滤池、生物滤池除藻:慢滤池可去除水中残留的微小藻类;生物滤池工艺利用生物膜上的微生物对藻类的絮凝、吸附作用,使其被沉降、氧化或被原生动物吞噬。
三.藻类爆发对水厂水质的影响
1. 影响水处理效果:藻类大量繁殖会消耗水中营养物质,改变水质特性,导致混凝剂与水中杂质反应不充分,形成絮体性能差,沉淀效果不佳,影响后续过滤和消毒效果。
2. 堵塞滤池:藻类粘附在滤料表面,使滤料结块、堵塞,缩短滤池运行周期,增加反冲洗频率、强度和水量,降低产水量,增加生产成本。
3. 破坏工艺构筑物:藻类在构筑物表面附着生长,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加速混凝土腐蚀,使构筑物表面老化粗糙,增加清洗难度和消毒剂用量。
4. 产生嗅味和藻毒素:藻类代谢和死亡分解时释放出土腥味、霉味等嗅味物质及藻毒素,影响水的感官性能,危害人体健康。
5. 增加消毒副产物:藻类分泌物多为消毒副产物的前体物,与消毒剂反应生成有害物质,如三卤甲烷等,影响水质安全。
四.夏季高藻爆发对水厂治水造成的水质指标问题
1.感官性状指标:
1.1嗅和味:藻类生长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特殊嗅味的物质,如2-甲基异莰醇、土臭素等,导致水有土霉味、腐败味等异味。例如太湖流域的无锡、苏州等地,因藻类代谢产物引发饮用水土霉味问题。
2.物理指标:
2.1浊度:藻类大量繁殖会使原水浊度升高,且由于藻类细胞表面的胞外有机物对藻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导致混凝过程中产生的絮体松散、密实度低并且沉降性差,增加了混凝剂的消耗量,除浊效果下降。如西江流域肇庆段高藻污染期间,原水浊度升高,对水厂的混凝沉淀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
3.化学指标:
3.1.耗氧量(CODMn):藻类生长代谢会向水中释放一些溶解性小分子有机物,使原水中的有机物浓度增加,耗氧量升高。这不仅增加了水厂预处理的难度,还可能导致后续消毒过程中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增加。
3.2.消毒副产物(DBPs):高藻原水中有机物含量较高,在预氯化或消毒过程中,氯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卤代副产物,如三卤甲烷、卤乙酸等,这些物质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例如,太湖流域采用预氯化除藻技术时,因氯剂量过高,会导致较高浓度的卤代副产物生成。
3.3.总氮、总磷:藻类大量繁殖是水体富营养化的表现,水中的总氮、总磷浓度通常较高。这些营养盐若未被有效去除,可能会在水厂处理过程中对水质产生不良影响,如促进微生物生长等。
4.生物指标:
4.1.藻类及其滋生的微生物:高藻原水中藻类数量多,若预处理不充分,部分藻类会进入后续水处理工艺单元。水处理构筑物大多是半封闭式,为藻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条件,导致沉淀池、滤池等部位出现浮藻滋生的问题。此外,藻类腐烂后会释放出一些营养物质,可能促进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滋生,影响水的生物安全性。
4.2.pH值:藻类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二氧化碳,导致水的pH值升高。例如西江流域肇庆段高藻污染期间,原水pH值上升,对水厂的混凝剂投加量和处理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
五.自来水厂制水工艺中藻类去除的有效方法
1. 预处理阶段:
1.1.除藻剂投加:在原水进入水厂前投加除藻剂,如硫酸铜、高锰酸钾等,可有效杀灭藻类。
1.2.氧化剂预氧化:在取水口或反应池进水口处投加氧化剂,如二氧化氯、臭氧等,氧化降解水中有机物,同时杀灭藻类,增强后续处理效果。
1.3.预过滤:采用微滤、慢滤池等预过滤方式,去除水中大部分藻细胞,避免其在后续工艺中繁殖和释放毒素。
2. 常规处理阶段:
2.1.强化混凝:根据水质变化调整混凝剂种类和用量,使用助凝剂如活化硅酸等,提高絮凝效果,增强藻类去除能力。
2.2.气浮除藻:将沉淀池改为气浮池,通过气泡粘附藻类颗粒使其上浮去除,有效降低水中藻类含量。
2.3.优化沉淀池操作:排查并修复系统漏气点,确保系统密闭性;优化水泵操作,避免在负压条件下运行,提高沉淀池运行稳定性。
3. 深度处理阶段:
3.1.活性炭吸附:利用活性炭的强吸附能力,去除水中藻类代谢产物、藻毒素及嗅味物质,进一步提高水质。
3.2.臭氧氧化:臭氧具有强氧化性,可氧化分解水中有机物,降低水的色度和嗅味,同时破坏藻类细胞结构,提高水的可生物降解性。
3.3.纳滤膜处理:纳滤膜对水中有机物、藻毒素等有良好的截留效果,可有效去除溶解性藻毒素,保障出厂水水质安全。
4. 其他措施
4.1.加强水质监测:建立健全的水质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原水、处理过程水及出厂水的水质变化,及时发现藻类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4.2.维护处理设备:定期对水厂的处理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提高处理效果。如及时清理滤池表面藻类,更换堵塞的滤料等。
声明:本站属公益性没有商业目的的网站,上列文章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本站所发布文章为原创的均标注作者或来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许可转载的请注明出处。本站所载文章除原创外均来源于网络,如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