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鲶维氏单胞病发生与诊治

发表时间:2017/12/18 00:00:00  浏览次数:3140  
西南渔业网-丰祥渔业网秉承:求是务实不误导不夸大不炒作!水产专业网站为您提供优质服务!【郑重提醒】:本站所有文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谢绝转载!!谢谢合~
市场在变,我们的诚信永远不会变!

大口鯰俗称河鲶,属鲶形目、鲶科鱼类。大口鲶营养丰富,肉质鲜美,无肌间刺;生长速度快,苗种易得,疾病少,耐缺氧能力强,养殖技术简单,饲料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基于以上原因,该品种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喜爱。2014年7月四川崇州一养殖场养殖的大口鯰发生大规模死亡,笔者对其进行相关诊断,并进行治疗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1、发病鱼的临床症状
经调查池塘水温22℃~25℃,疾病爆发的鱼种大小为50~100g,发病初期每天死亡10多尾,疾病高发期每天死亡2,000尾,送诊前短短1周已死亡50%,该病发病后的死亡率高达90%,即使不死亡的因体表溃疡严重也无商品价值。

患病鱼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离群独游,漂浮在水域上层,靠池塘边慢游;反应迟钝,受惊吓后缓慢沉入下层。病鱼腹部、背部、尾部均有不同程度溃烂,甚至穿孔,肠道暴露,严重者尾部断裂(见图1、图2、图3)。


图1 腹部溃烂

2、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发现少量的车轮虫,采用脑心浸液(BHI)琼脂培养基在病鱼的肝、脾、肾及溃疡处均分离到4株菌。该4株菌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的菌落均呈圆形,白色较不透明,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观察到,分离4菌株均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菌体两端钝圆,多数单个排列,少数成对排列,无荚膜,无芽孢,从形态上基本可确定为同一株菌。
该菌16SrDNA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后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结果分离菌株与维氏气单胞菌的同源性最高,序列相似性达99.5%。因此,结合分离菌株形态将其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将分离到的细菌接种健康大口鯰,在48h内实验组出现死亡,且体表出现红肿、脓包,甚至溃烂,剖解见内脏充血、出血,并从人工接种感染的大口鯰肝分离到1株细菌,经16SrDNA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菌株同样为维氏气单胞菌。综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原学检测结果和回归感染试验,初步认为维氏气单胞菌为该病的病原。


图2 尾部断裂

3、药敏试验与治疗
利用纸片扩散法,对该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美福仙、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和强力霉素敏感;对红霉素、头孢Ⅳ和壮观霉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丁胺卡那和卡拉霉素不敏感。
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对发病池塘的鱼使用氟苯尼考与Vc进行拌料投喂,用量分别为20mg/kg体重,连续投喂7d;同时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进行水体消毒,药物使用后5d,病情得到很好控制,病鱼恢复吃食。


图3 腹部溃烂

4、小结
4.1 维氏气单胞菌为气单胞菌属的一种,亦被称为维罗纳气单胞菌、凡隆气单胞菌和维隆气单胞菌。
其存在于水体和淤泥等环境中, 能够感染斑点叉尾、锦鲤、西伯利亚鲟、鲱形白鲑、华鲮 、框镜鲤等多种鱼类,笔者发现该病同样可以感染大口鯰,造成严重的体表溃疡。维氏气单胞菌目前已成为水产养殖的重要病原菌,危害的品种也越来越多。
4.2 防止鱼体受损失,可有效防病。
鱼类的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两层。其含有一种特殊的腺体,能分泌出大量的粘液,使皮肤富有粘滑性,同时也能在鱼体表面形成有效的物理保护屏障,保护鱼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鱼类一旦皮肤受到损伤则容易感染细菌而产生死亡。皮肤溃烂是鱼类较常见的皮肤病,一般是由于寄生虫寄生或鱼体受到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真菌等感染引起皮肤组织的炎症,病灶处继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缺损。防止鱼体受伤和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配比营养水平、增强机体抵抗力也是防治该病的必要措施。
4.3 目前来看可造成大口鯰溃疡病的病原非单一病原。
大口鯰溃疡病2005年研究病原为豚鼠气单胞菌。通过该病的诊断发现造成溃疡病的病原又新增了维氏气单胞菌。
4.4 该病发病传染极快。
发病后通过药物治疗挽回的经济损失有限,该病应已前期预防为主,可通过前期投喂免疫增强剂提高鱼体免疫力,同时加大相关疫苗的研发。

  来源:《当代水产》 作者:阳涛  等


声明:转载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帐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