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枪鱼类
金枪鱼类是鲭科(Scombridae)鱼类中具有胸甲(指胸区和侧线前部明显扩大的鳞片)的几个属鱼类之总称。属硬骨鱼纲、鲈形目。是一群分布于中低纬度洋区或外海的大中型中上层鱼类,具很高的经济价值。
形态特征
金枪鱼类除具有胸甲外,这类鱼通常均为流线体型;头锥形,口、眼大或中等大,两颌牙强或弱,鳃孔大。背鳍两个,第一背鳍棘可纳入背沟中,第二背鳍和臀鳍后方常有7~10个小鳍。腹鳍胸位,腹鳍间突1个或2个。有强劲的肌肉尾柄和坚硬新月形的尾鳍,尾柄两侧各具1发达的中央隆起及2个小的侧隆起体后部具鳞或裸露,鳔或有或无,具发达的皮肤血管系统。(见图)
种类与分布
金枪鱼类的种类不多,一般凭体色即可鉴定到属。常见的金枪鱼类计有5个属17种(另有4个属不常见),即金枪鱼属(Thunnus),全身均被鳞,体侧无明显条纹,具鳔。该属计7种,即金枪鱼(T.thynnus),南方金枪鱼(T.maccoyii),长鳍金枪鱼(T.alalunga),大眼金枪鱼(T.obesus),黄鳍金枪鱼(T.albacares),大西洋金枪鱼(T.atlanticus)和青干金枪鱼(T.tonggol)。
前5种为大型大洋性种类,后2种为外海性分布种类。狐鲣属(Sarda),亦全身被鳞,但体侧具5~10条黑纵带或斜带,无鳔;计有4种,即大西洋狐鲣(S.sarda),智利狐鲣(S.chiliensis),澳洲狐鲣(S.australis)和东方狐鲣(S.orientalis),它们的体型较小,且均为外海性分布。另外3个属胸甲后皆裸露,其中鲣属(Katsuwonus)在侧缘下方具4~6条黑色纵条,只有鲣(K.pelamis)1种,为中大型的大洋性分布种类。鲔属(Euthynnus)在胸、腹鳍间有几个黑斑,计有大西洋鲔(E.alletteratus),线鲔(E.lineatus)和鲔(E.affinis)等3种,都是小型的外海性分布种类。舵鲣属(Auxis),两个背鳍远离,腹鳍间突合并,背侧有暗色宽波纹,可分圆舵鲣(A.rochei)和扁舵鲣(A.thazard)2种,也都是小型的外海性分布种类。
黄鳍金枪鱼
生物学特性
金枪鱼类均为肉食性。生长较快,自然死亡率较低,寿命亦较长。如金枪鱼的最大年龄在20龄以上,鲣为10龄,长鳍、大眼、黄鳍金枪鱼约为15龄。卵生,仔鱼的前鳃盖骨常具发达的棘。它们都是游速甚快的鱼类,其最高瞬时游速可高达70千米,血温可以超过所在水温10℃。
金枪鱼为一广温性(5~29℃)、近表层(0~100米,冬季可达130米)的鱼类。分布于0°~60°N的北太平洋和0°~70°N的北大西洋和地中海。可分为2个亚种或3个种群(大西洋有2个)。体型最大,叉长可达3米,重680千克。4~5龄开始性成熟(叉长1.2~1.4米,重30~60千克),10龄鱼达2.3米,230千克。产卵期4~7月。
南方金枪鱼
分布于三大洋的30°~50°S之间。叉长可达2.25米,重135千克。7龄鱼性成熟。产卵期10月至翌年3月。1964年约产4.5万吨,1987年降为2.52万吨。澳大利亚(1.25万吨)和日本(1.23万吨)为主要生产国。
长鳍金枪鱼
为一暖温性(14~25℃,适温16~19℃)表层(0~380米)鱼类。分布于三大洋40°S~40°N间及地中海(但10°S~10°N间的表层无分布)。可分为4个种群。最大叉长1.5米,重45千克。5~7龄性成熟(叉长95厘米,重20千克),8龄鱼达1.05米,26千克。产卵期北半球为3~9月,南半球为9月至翌年3月。
大眼金枪鱼
暖温性(13~29℃,适温17~22℃),表中层(0~250米)鱼类。分布于40°S~40°N间,惟地中海不产。分为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2个亚种。最大叉长可达2.4米,重200千克。6龄鱼性成熟(叉长1米,重25千克),7龄鱼达1.15米,40千克。产卵期北半球为4~9月,南半球为1~3月。
黄鳍金枪鱼
暖水性(18~31℃,适温20~28℃)近表层(0~100米)鱼类。分布于40°S~40°N间,地中海不产。可能有2个亚种,西中太平洋和东中太平洋又可分为2个种群。最大叉长可达2.1米,重180千克。2~4龄鱼性成熟(叉长59~90厘米,重5~15千克)。8龄鱼达105米,重66千克。全年产卵。
鲣
暖水性(15~30℃,适温19~23℃)、近表层(0~40米)鱼类。广泛分布于三大洋40°S~40°N 间,最大叉长1.1米,重35千克。2~3龄鱼性成熟(叉长40~55厘米,重1.5~3.5千克),7龄鱼长90厘米,重16千克。全年产卵。(见彩图129)
渔业利用
金枪鱼类都是快速游泳的鱼类,捕捞这类鱼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过去多使用延绳钓、竿钓。自60年代开始采用大型围网以后,某些种类的捕捞量有了很大提高。世界捕捞金枪鱼类的国家和地区首推日本,其次分别为美国、韩国、中国台湾、西班牙、法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
金枪鱼主要渔场在西北太平洋、地中海和东北大西洋;1987年产3.04万吨,以日本(1.25万吨)产量最高,法国次之,80年代该鱼已被列为保护对象。南方金枪鱼1987年产2.52万吨,澳大利亚(1.25万吨)和日本为主要生产国。长鳍金枪鱼主要渔场在西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东中太平洋和东南大西洋;1987年产17.47万吨,日本(6.55万吨)、西班牙、韩国产量较高,台湾省也有一定产量;用竿钓和延绳钓捕捞,西北太平洋延绳钓盛渔期为12月至翌年2月,南日本的竿钓盛渔期为3~7月。大眼金枪鱼渔场以东中太平洋为主;1987年产23.8万吨,日本产量(15.8万吨)占一半以上,韩国、西班牙和中国台湾省产量也不少。黄鳍金枪鱼主要渔场在东中太平洋、西中太平洋、东中大西洋,渔期在热带太平洋为5~9月,台湾东海岸为3~5月,印度洋为12月至翌年1月;1987年产量达82.27万吨,美国(17.13万吨)、日本、墨西哥和菲律宾产量较高;美国用围网渔法时,放走兼捕的海豚。鲣主要渔场在西中太平洋、西北太平洋、东中大西洋,渔期在新几内亚为10月至翌年3月;1987年产量达98.78万吨,约占世界金枪鱼类总产的37%,日本(33.09万吨)占首位,美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次之。上述6种金枪鱼类的产量在20世纪60年代前期总共只有80余万吨,至80年代前期产量上升,1987年达266.87万吨,但其总产值则要超过全世界1200万吨鳕类和1000万~1200万吨沙丁鱼类的总产值。
80年代世界金枪鱼类的捕捞强度虽仍在继续增加,但总产、单产和上钩率在趋向下降。同时某些种类的渔获物也趋向小型化、低龄化,这些都反映这类鱼的资源大部分已充分开发了。黄鳍金枪鱼和鲣的某些种群已显捕捞过度,由于上钩率的下降和鱼体小型化,已使延绳钓渔业的经济效益普遍降低。
金枪鱼类肉味鲜美,素有海鸡之称。冷冻品多用于制罐,在日本则制作生鱼片。
声明:本站未注明出处的转载文章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未注明出处或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欢迎关注本站(可搜索)"养鱼第一线"微信公众号和微信视频号"养鱼第一线刘文俊视频号"!以及头条号"水花鱼@渔人刘文俊",将会定期向你推送信息!